这段时间冒出来不少diss知识付费的文章,比如《知识付费这两年,我花5000元买的4个教训》、《罗振宇永远不会告诉你的秘密》,这些文章乍看上去很有道理,仿佛为知识付费的人们都是缺乏思考能力的,这些人只是希望走捷径所以一次次地上交智商税; 而提供知识服务的人仿佛也都是没有良心的骗子,利用的就是我们对于知识的焦虑和渴望。可是,喜欢为知识付费的我们真的都是韭菜吗?加工之后的信息收费就是原罪吗?
01 任何一种商品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
公司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在营销的时候都会抓住消费者的痛点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宣传。在当今的社会,我们物质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于是就会有除了吃喝拉撒以外的各种各样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对于知识的需求只是其中的一种。
图片来源于网络我也有个朋友张丽,她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
叮铃铃——早晨闹钟响起。
她眼一睁,立马抓过手机,
打开微博Instagram,看了几眼自己follow的网红们又什么新产品。
刷牙化妆与吃早饭时,打开微信公众号“灵魂有香气的女人”,
听完了最近的一篇新文章《爱情究竟有哪些套路?别中了这些招》
然后,她出门上班。
地铁上,再打开淘宝,
搜索了网红们上新的衣物下单,
中午吃饭与午休的时间,
她又点开小红书,
抓紧时间看看还有什么好用的化妆品和生活物品。
下班路上,她又打开一个小说网站,
读了几章最新的穿越小说,
吃完饭,打开视频网站,
看了几集电视连续剧,终于追到了大结局,
然后张丽带着满满的充实感,
终于无比欣慰地进入了梦乡。
02 罗振宇骗我们什么了?
张丽和刘刚(对于刘刚的故事请参看《罗振宇永远不会告诉你的秘密》)的生活不就是我们芸芸众生每天的生活吗?这有什么可耻的吗?张丽喜欢时尚娱乐,于是花钱买别人推荐的化妆品衣物,看小说追剧。刘刚希望上进和提高自己,于是花钱听别人的分享,订阅专栏学习,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吗?
你可以说刘刚患有知识焦虑症,那我可不可以说我们很多人都有衣着焦虑症,化妆品焦虑症,时尚焦虑症,身价焦虑症?我们为了缓解焦虑,买衣服买包买化妆品买手机买电脑,那我们为什么不能买知识买分享?既然我们有这样的需求,那么商家看见了来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为什么要赖商家骗自己?
罗振宇和大多我接触的知识服务提供商又没有说过我能让你们很快成功,迅速到达人生巅峰,倒是很多淘宝商会说涂了这个化妆品穿了这件衣服立马丑小鸭变白天鹅。从法律道德层面来说,我并不认为罗振宇们和其它我们眼中正常的商人相比有什么区别,刘刚们学习了半天完全没有改变生活的锅也应该由刘刚们自己背,毕竟很多为知识付费的人并不是刘刚,他们对所购买的商品是有正确打开方式和正确预期的。
03 知识付费真的是大忽悠吗?
首先我们来比较一下中国的知识付费和西方的知识付费。
在得到上,每个日更专栏的订阅费是一年199元人民币,而经济学人这样的周刊一年的订阅费是170美元。按照信息量来说,一个得到专栏一周的信息量,与一本经济学人周刊上的信息量相当。如果不考虑物价的话,两者的信息/价格比其实相差不大。
再从定位上比较。经济学人期刊比较明确,就是:
“在推动前行的智慧与阻碍进步的胆怯无知进行激烈斗争时,参与其中。”
得到的定位是:
“为你提供最省时间的高效知识服务。”
二者都没提到速成、改变人生之类的鬼东西。经济学人更加偏重思想性,得到更加偏重知识性。经济学人,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力有目共睹,没人认为经济学人的期刊骗钱,期刊里面的内容也真的会带给人们思想上的启发。而作为得到的多个专栏订阅者,我想我有权力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谈一谈我买的这个知识服务是否提供给我了我所预期的内容。
还是从得到的定位来说,我想张潇雨的《商业经典案例课》最符合上面提到的定位。张潇雨老师进行了多年的商业研究,这个专栏就是他把自己的知识储备以每周一个案例这样的方式呈现出来,带我们由浅入深地走进那些家喻户晓的商业巨头们的前世今生。大多数人并不想也不需要了解每一个公司到多么精深的程度,我们只是想对这些公司有个大概的了解,因此我们不愿意花很多的时间去找资料,去筛选资料并且去通读这些资料。这个专栏就是为这些人提供了最省时间的高效知识服务,也许早上吃早饭的时候就看了一个公司的案例。
这跟MBA的商业案例课程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也是教授整理好一些经典案例讲解给学生听。唯一不同的就是我们在进行MBA课程的时候必须进行思考完成作业,而在得到上我们想偷懒就可以偷懒,老师在文章里问的问题说的话我们可以选择性忽视。
那么,对于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不去思考,是我们的问题还是得到的问题?对于我来说,我并不是对于每个专题都感兴趣,但是感兴趣的专题我会进行延伸阅读,有时也会留言互动。而对于不感兴趣的内容,我不去花时间思考难道省的不是我们自己的时间吗?在学校里我们被逼迫每门学科都要完成一定的课业量得以毕业,现在我们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有这种知识服务商帮我们筛选整合信息,我们可以自主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去了解难道不是一种进步吗?
反对者总是说: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其实,得到上面最火的李笑来老师的专栏就提到了这件事,并且在专栏里反复告诫大家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这些知识,只有经过自己思考的知识才是真的知识。所以他鼓励我们留言,写作,践行,鼓励我们进行真正的思考。
那这些所谓的“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为知识付费以后却没得到收获,是他们的问题还是老师甚至平台的问题呢?而我们这些愿意思考的专栏订阅者们,花钱买了我们需要的信息,背负“韭菜”的大名实在不敢当。
04 知识付费对我的帮助
我也来算一笔账。以下是我最近一年在知识付费上花费的钱:
- 得到6个专栏+每天听本书:大概1600元人民币
- Udacity Deep Learning Nano Degree:599美元换算成4000元人民币
- 经济学人期刊: 12美元12个星期的试用期+170美元全年订阅费换算成1210元人人民币
- 其它的七零八碎: 几百人民币
总计: 不到7000元人民币 (1000美元左右)
用这些钱,我可以买台电脑,可以买很多本书,可以买10件我觉得过得去的衣服,可以买50本书,可以吃20顿不错的饭,可以买5张show的票,也可以用于投资。但是对我而言,我花在知识付费上所得到的效用要大于之前说的任何一个事情,我认为这是对我个人的投资。
先说深度学习那4000人民币吧。通过这门课,我对于深度学习有了全面的认识,完成了5个很酷的项目,拿到了最后的证书,我想以后如果我想要转行,这些项目和学习到的知识就是我的底气。在这门课之前,我的Python刚刚入门,不知道NumPy,也不知道什么是anaconda和Jupyter Notebook。课程结束之后,我不仅在技术上有了很大的飞跃,也知道了深度学习的整个理论框架,知道了运用深度学习可以完成的很多有用的事情。下一步,如果我能好好复习学习到的知识并学以致用,很有可能这门课就会成为我进入人工智能领域的敲门砖。众所周知这个领域的年薪有多高,那么这门课程给我所可能带来的收益就是一辈子的。
再重点说说得到,下面我具体说说其中四个专栏和每天听本书这个新推出的产品:
吴军老师硅谷来信的专栏: 李笑来老师曾经说过,有一种知识就是不知道的时候一点都不知道,知道了就一辈子都忘不了的知识。吴军老师的硅谷专栏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我在这里接触了很多我感兴趣的但是之前一无所知的信息和思想,实实在在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影响了我的思维方式。当然你可以说,我们可以看他的书啊,才几十块钱,干嘛花200去听他的专栏?我的回答如下:1、专栏里面有在书里没地方写的知识和信息,比如他对于奢侈品的看法和他个人的金钱观以及人生价值观 2、专栏里面有大家的留言以及与老师的互动,会为学习这些知识提供正反馈 3、每天看几页书和每天听一篇专栏所需要的自制力是不一样的,但是从知识吸收的角度来说可能听一篇专栏反而汲取的能量更多。
严伯钧西方艺术史的专栏: 我对艺术很感兴趣,也知道如果想要更好的欣赏艺术作品,了解艺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很有必要。但是让我去读艺术史这样艰深的书我肯定读不下去。然而通过订阅这个专栏,我不仅在指导下看了那么多副名画,听了那么多名乐,而且我还知道了什么是巴洛克风格,以及怎么欣赏和评判那些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你当然可以说,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但是去博物馆再欣赏艺术品的时候,我产生的共鸣感更强了,平时我也不局限于只去听流行歌曲而开始有选择地聆听古典音乐了,和别人谈话的时候,我也会不惧于艺术类的话题了,这些难道还不够吗?这不就是我本来订阅专栏的预期吗?
李笑来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专栏:这个专栏给我带来的收获太大,写一篇文章都写不完。仅从金钱收益来说,我受到专栏的启发开始理财买GAFATA股票,所获得的收益就远远大于200元订阅费了。这个专栏其实是一个方法论的专栏,鼓励践行,鼓励思考,反而是帮助我们不要成为韭菜的专栏,我周围很多人都从这个专栏里获益匪浅。这是一个大大超过我预期的专栏。
武志红心理学的专栏:这个专栏也是对我帮助巨大,绝对不能用钱来衡量其价值。我想真正对人生感兴趣的人们听这个专栏或多或少都会有收获。和吴军一样,武志红也出了很多本这方面的书,我也在阅读他的书。虽然很多内容有重叠,但是在专栏里有些概念由于有互动问答和留言区大家的留言和解读,会理解的更加深刻。
每天听本书:
这个栏目大概是得到最受攻击的一个栏目,也是我犹豫再三才入手的。但是试用了一段时间发现365元并不亏。
读书的目的其实就是跨越时空和不同的作者进行谈话,了解他们的想法,丰富自己的内涵。很多人说每天听本书就是把免费的东西整合起来贩卖出去,朗读者毫无感情。我不知道他们怎么得出的这个结论,到底听了几本书。
我到目前为止听了不下60本书,有些书是我想读还没读的,有些书是我根本没听说过的,有些书是我已经读过的。对于我想读还没读的书,听一下解读版就会更清楚的知道自己在之后读书的时候应该着重读哪些部分,相当于一个导读。对于我根本没听说过的,就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如果感兴趣的话,也许我会把书买回来细细品读,没兴趣的话也大概知道了作者的观点。对于那些我已经读过的书,听完解读就更加了解了这本书产生的背景,也可以查漏补缺。
这样的知识服务,虽然碎片化,但是确实高效,它省下的就是我们读完一本不感兴趣的书的时间,省下的就是到处搜罗好书的时间,省下的就是四处找别人读后感的时间,省下的就是搜寻每本书的时代背景的时间。
05 思考永远是思考者的使命
学习最终是学习者的责任,要想真正获得知识,思考是必需的。但是就像老师讲课讲得再好依然有好学生坏学生一样,知识服务商们提供的服务再好也依然会有好的学习者和坏的学习者。道理知道很多却过不好一生并不是讲道理的人的错,而是听道理的人不知如何运用到生活中过好一生。
如果我们对于知识匮乏感到焦虑,真正能缓解焦虑的就是获得真知,而知识付费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帮助我们更高效地获得更多信息和知识。当然现在这个时代有很多免费的信息,但是正是因为信息太杂乱太鱼龙混杂,才需要有人提供整理加工的服务来节省我们的时间。有效的信息就是一种商品,商品必然有其价值,因此为知识付费没毛病,我们也不都是任人宰割的韭菜。
我很欣赏那些热爱做饭的朋友们,就像我很欣赏那些具有很强的信息搜索能力自己整合信息的人。但是觉得自己做饭累的人,愿意花钱下馆子吃厨师加工的饭菜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吗?他们虽然缺少了做饭的乐趣,但是吃的乐趣一点没少啊。同样,自己整合信息确实能获得更多在整合信息中需要思考的乐趣,但是学习别人整理好的信息再在大脑里思考之后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也照样其乐无穷。这种乐趣,不比买个包包更高尚,也不比买个包包更无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