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大雨,是那种每个人生命里都注定遇到的让你上不了班的那种大雨。
回到公司,大家都在说这场大雨,一边抖着鞋子湿湿,衣服湿湿的身体作为晾干衣服的动作。然后大家惊讶发现我没有淋湿。
因为撑了打伞,穿了裙子,同时脚上是一双洞洞鞋。
他们一看说也要买双洞洞鞋备着。
我看了下我的洞洞鞋,它大概跟着我十几年了,黄色,36码,几次搬家我都带着,除了它在下雨天极好用,还因为这是一位朋友送的。
认识这位朋友是在老太的微博,彼此互动,一来二去就知道都在广州,因为性情相似,互动愈发频繁。
有一天也是今天这种大雨天气,我心爱的鞋子被泡了,于是发微博控诉天气上班就下大雨不够义气,同时心疼自己的鞋子。
她看到后,就私信我说她的单位就是某个品牌洞洞鞋,给我寄一双洞洞鞋来。
我其实有点讶然,因为虽然彼此互动得多,但是她给我的感觉是清简淡菊的性子,不主动热情,也不被动接受情分那种,所以突然说给我送礼物,我有点不知所措。
接受吧,觉得彼此连面都没见过就收礼物,而且某品牌的洞洞鞋对于当时的我来说不便宜,觉得情谊有点大。
不接受吧,又觉得这么清简一个人,主动提出来对一个人好,大概也不是常事,如果自己贸然拒绝,就显得有点辜负情谊。
想了下说,那要不我互换地址,彼此交换礼物吧。以后见面就带着这礼物作为约定。
她答应了,于是我拥有了这双鞋子。
一穿十几年。主要是就春夏交际,广州天气天天上演末日电影大片,雷暴雨是常事。但是过了这个季节,穿这鞋子就很少了。虽然网传广州的人都穿拖鞋出门,但是这点上我不是。
所以这双鞋子穿得久。
另外一点,这是一个朋友的心意,能够能带着尽量带着。
其实这也是我对朋友送不送礼物都无所谓的原因。因为我总舍不得丢,需要断舍离时痛苦地挠头到挠心。
后来我们两人还是见面了。
她是信基督教的,而我是无神论者,却对正规的宗教活动保持好奇。于是她约我去广州东山口教堂参加礼拜。
见面很多细节我都不记得了,只记得,她如我印象中人淡如菊的模样一样,淡淡的,表情淡淡的,语气淡淡的,连笑容都是淡淡的,却让人没有距离感。
彼此聊了一些关于网络亲戚中有意思的事情,一些生活琐事。
临分别时她和我说,可能不久就要去海南,因为她先生在那边做生意,希望她过去团聚。之后她带我去教堂的书店逛,买了一本《荒漠甘泉》送给我。
说你不要当她是教义的书,当普通读者去看新的世界一样看书就行。
这句平常的话我为什么记得牢,是因为当时我觉得她很奇怪,为什么要特别提这句话,看书不都是当看世界去看的么。
后来的很多年后,我终于也了解了一些宗教信仰的知识,才知道信仰经常是两个人情谊翻船的导火索。才明白她说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我送你书,不是说服你加入我的信仰,只是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我曾经得到过力量,也希望你也一样。
我后来并没有看这本书,倒不是因为信仰问题。而是家里书太多,拿回来不就就被新书覆盖了。也只是每次搬家一本本收拾时看到它,就会想起这个朋友。
互联网带给人很多的东西,有信息方便,有知识量剧增,有便捷快速的沟通联系等,但是对我来说,互联网带给我的就是遇见了很多有趣而真诚的朋友。
尽管后来我们有可能会走散,后来我就和这个姑娘失去了联系。是自然而然的,她是个简单和非常有边界感的姑娘。
可是人是不联系了,曾经的情谊在的,每个雨天都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