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使员工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主动而自发地把个人的潜能发挥出来,奉献给组织,从而确保组织达到既定的目标。
企业和员工的关系,如同鱼和水的关系,相互依存,荣辱与共。如何激励员工,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激励员工,首先要了解员工的动机和需求。
真正的激励,是确定并且激发“动机”.它不应该被表面化地理解为带来快乐和乐趣、制造快感或刺激的东西。那种认为人们首先需要被激励,然后才会有行动的观点是肤浅的。大多数时候,人们采取行动是因为他们觉得他们有责任、有义务这么做。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研究发现,人之所以能被激励,是因为“意义”或者是对“意义的追求”。一个人如果找到了意义,或从其它东西中发现了意义,那他就有能力且准备好了创造最高水平的成就,同时也做好了牺牲和放弃的准备。信任不是激励,但它是激励的前提和基础。信任缺失的时候,激励是徒劳的,实际上根本无从谈起。
在如何“激励员工”方面,更多的企业老总、HR经理想到的首先是“物质激励”,即你能做出多大的业绩,企业就给予你相应的回报――反过来说,如果员工期望得到更高的回报,那就应当努力做出更好的业绩来。从制度层面来讲,这种“高业绩、高奖励,个人付出与回报相配”的结果式管理正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管理效果。但人毕竟是情感复杂的综合体,管理也不是一门可以计算得清清楚楚的数学。作为追求“信任,对于员工而言,是一种最好的激励;而对于管理者而言,则代表一种能力。
首先是敢于授权的能力。作为管理咨询顾问,我们见过太多的企业老板,事无巨细,必亲历亲为,其实正是对他人不信任的一种表现。因为不信任,所以不敢授权,一应大小事项,无论该管还是不该管,皆由自己亲自处理,结果不仅自己大为伤神,还极大的挫伤了下属的积极性。
其次要有包容他人的胸怀。经常会听到管理者抱怨:“不是我不信任他,只是……”言外之意,都是员工不称心、不争气。但反过来想一想,自己对员工的要求是否有些苛求?管理者的责任不是发现员工的缺点,而是发现他们各自的优点,并帮助他们扬其长避其短。所以包容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包容员工个性,二是要允许员工在尝试的过程中犯错。
美国学者弗兰西斯说:“你可以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可以雇一个人到固定的工作岗位,你可以买到按时或按日计算的技术操作,但你买不到热情,你买不到创造*,你买不到全身心的投入,你不得不设法争取这些。”管理者信任员工,就相当于帮助员工做出了“我能够胜任,我可以做好”的承诺,并从上级的角度认可、接受了员工的这种承诺,因而员工会自动自发、不懈努力,以兑现这种基于上司信任的承诺,做到不负重托与期望。
既然管理是一门语文加数学的功夫,那么管理者确实应当有意识地加强“信任”这种能力。而只有建立在包容和授权基础上的信任,才是真正的信任,否则信任就是一张无用的空头支票,是无法购买到员工发自内心的工作热情的人价值的自我实现”的现代职场人,既需要制度的公平感,也非常需要柔性的人性化管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