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2667天,2024.09.10
关于“相信”的话题属于老生常谈了,但是每每分享一次都有新的感悟,今天主要从“家长”的角色来聊聊“相信”,以及如何做到相信。读书会上老师们分别分享了自己与孩子之间关于相信与否的故事。比如作为家长尤其是妈妈,当孩子给我们分享它的烦心事、纠结事、彷徨犹豫事,或者抱怨一些不公平、被误解的事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作为家长,我们听到孩子遇到困难、烦恼和不顺心时,往往第一反应是担心、紧张、焦虑,会不自觉地把当下的一件事可能的不良结果与未来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同时把未来也极度糟糕化。所以在此反应下,家长的回应常常是引导、指导、劝慰、说教、建议。出发点或者初心是好的,非常想要尽快帮助到孩子,或提醒孩子,或希望孩子少走弯路,但却未从孩子的角度考虑孩子此刻的需要是什么,比如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指点、父母支招、父母替自己做等。其言行背后是对孩子的不信任,不相信他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不相信孩子有能力做的更好,不相信孩子想要好的心,以及为此做的努力。或许孩子就是在爱自己、信任自己、给自己安全感的人面前吐吐槽、发发牢骚、抱怨抱怨、诉说一下烦心事、纠结事、不顺心的事,让压在心里面的不痛快、不舒服、不得劲得以释放而已。或许他们并不需要父母的帮助、宽慰、指导,而是需要父母安静地听、听完,理解他们的不易就OK。有句话说“不求不帮,有求必应”,说的就是亲子之间,尤其是大孩子,如果他们没有明确地让父母帮助,那么父母做好一个“树洞”,在孩子需要时予以支持与帮助。有时候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有想要放弃的念头时,在两件事之间纠结时,只是想给父母面倾诉一下,这时父母看似宽慰的话,或许在孩子听来就是否定、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比如孩子说考研太难了,最近书看不进去,题会做的太少,看着同学学的津津有味,自己就更加没信心,担心考不上,等。这时如果父母对孩子说:“没关系,只要尽力了就行。”孩子可能听到“切!原来他们对我不抱希望,也觉得我没有能力考上。难道我真的不行吗?”如果父母这样回应:“是的,考研挺不容易又很辛苦,尤其现在又这么卷。那你有什么打算的呢?”孩子会听到什么?是不是父母能够理解他当下的处境、感受,既没有否定(没关系的,努力就行)也没有施压(现在就业这么难,你要更加努力才行,千万不能放弃,你不考个研究生将来怎么找个好工作。)所以,相信不只是嘴上说说,而是体现在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