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指数:❤❤❤❤
对莎士比亚书店慕名已久,那天网上看到这本书便买下,后来翻看才发现,这其实是书店创始人毕奇的回忆录。
巴黎左岸的那家书店 | 读《莎士比亚书店》 Sylvia BeachShakespeare & Company
毕奇是生活在巴黎的美国人。她有一天在剧院街邂逅了一家窄小灰暗的书店,书店的主人,也是她之后的恋人:Adrienne Monnier(阿德里安娜·莫尼耶)。
开店的念头应该是从这时候缓慢衍生出来的。她加入了莫尼耶书店的会员,认识了法国作家们,参加了各色文学界的活动。
终于,1919年11月19日,一家英文书店在巴黎左岸的杜普伊伦特街开业了。取名莎士比亚,是因为对莎翁的敬仰和崇拜。但我敢说,就这回忆录看来,如果乔伊斯早出生几个世纪,恐怕这书店名字就该是Joyce & Company了。
书店的经营模式,在现在看来也很有趣。阿德丽安娜说这“很美国式”,我倒觉得这是咱们现在常常评论的:“很文艺”。
根据芬奇的著作《西尔维亚·毕奇和迷惘的一代》记载,毕奇是一位怪怪的图书馆管理员,也是位怪怪的书商,就像她的图书馆毫无系统可言,她出售的书上也没有价格,没有任何营销活动,而且,每卖出一本书,她都很不舍得和这本书分离。
这么一个注重分享文学世界的人,心思自然没放在盈利上。莎士比亚书店实际成了巴黎文学圈喝茶、聊天、聚会的场所,毕奇还为大家收发信件,甚至为流浪的作家提供短暂憩息的住所。
这个文人气息浓重的小小书店,一时间汇聚了大洋两岸的作家,庞德、乔伊斯、海明威、斯坦因、拉尔博、艾略特…『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就是这样的场面吧。
巴黎左岸的那家书店 | 读《莎士比亚书店》 Sylvia BeachJoyce & 《Ulysses》
莎士比亚书店的名气,不仅仅因为它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巴黎文学圈的聚集地;它的不朽,更因为它出版了《尤利西斯》。
莎士比亚书店和《尤利西斯》是密不可分的,正如毕奇和乔伊斯。
巴黎左岸的那家书店 | 读《莎士比亚书店》 Sylvia Beach毕奇之于“伟大的乔伊斯”,是出版商,更是银行、经纪人和生活助理。她对乔伊斯的照顾,从事业到家庭,胜过当今的追星一族。
毕奇对《尤利西斯》的用心之深,回忆录中可见一斑。笔墨浓重的写了整个出版细节及后续,时过三十几年,竟还能记得当时纸张的选择。
后来的后来,《尤利西斯》终于出了美国版,被别的出版商。我却始终觉得没有毕奇,就没有《尤利西斯》。在《尤利西斯》遭遇重重阻碍的时候,是毕奇挺身而出,为它驱散阴霾,让这本传世之作见了光日。
但是就像开国功臣一样,最后往往被遗忘。
毕奇回忆录定稿时删减了一些她对乔伊斯的评价,但仍然写道“这些书毕竟是乔伊斯的作品,就像一个孩子当然应该属于他的母亲,而不是接生婆,对不对?”
版权纠缠不清的同时,两个对金钱没有概念的人因为钱数问题,关系恶化了。一个账目不清,一个索取无度。大文豪也是需要吃饭穿衣过日子的,何况乔伊斯。
巴黎左岸的那家书店 | 读《莎士比亚书店》 Sylvia Beach多嘴两句
这本回忆录里,毕奇对她自身感情世界几乎没有提及。可是阿德里安娜的名字总是会在关键的时刻出现:寻觅开店地址、为《尤利西斯》选择合适的印刷商、躲避乔伊斯的“骚扰”以及最后版权被夺为毕奇打抱不平。默默守护,一路扶持,简直是好伴侣榜样。
这本书比想象中易读。除了难记的人名,像我一样没历史文化储备的也能比较轻松的读下去。至于对整本书的理解层次,自然是和有储备的差一大截。要边读边了解书中提到的所有作家及历史背景,还是需要很多功夫的。
有个很有意思的点:全书的口气十分公允。书中出现大量的作家名人,回忆了有关的往事,没有刻意美化,没有虚假褒扬,只是客观的讲述,其中不乏暴露性格缺点的,也没特意隐去。像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有脾气有性格,也会组小圈子撕X斗气硝烟四起。
想起之前读了两页不知道谁写的林徽因传,作者生活中应该是个溜须拍马之辈,写的不是人,是神,十全十美的神。没眼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