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三点法则就是写~写~写!
简单吧~咳咳咳,说正事儿,不开玩笑,首先,这三点法则是我在图书馆看完一百本书、写完两本读书笔记后,总结出来的,个人眼界有限,文笔有限,有写的不清楚的地方欢迎大家提问啊~
一、理
1.总体把握
理清文章的框架结构、逻辑关系、表达方式、描写手法等;
具体做法就是翻翻翻
翻翻序言
翻翻目录
翻翻内容
2.细节把握
按照不同体裁的书有不同的细节把握方法,如果是小说、散文的话,多留意他的故事发展情节、以及景物和人物描写手法、遣词造句;其他书籍的话,多观察他的逻辑关系、框架结构等。
以下面这篇鲁迅的文章为例
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这是一篇记叙文,此处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另外,语言多用感叹号,表现了长妈妈坚定语气,侧面表达了长妈妈的迷信,和"我"对她的无奈心情。这就像中小学语文答阅读题一样,如果我们只是想要看书的话就没有必要,但是写读书笔记却是需要的,别说没用阿,这样不仅会训练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作者,也能学到不少写作的技巧啊嘞~
二、标
1.圈画出让你眼前一亮的地方(词语、句子)并进行适当仿写
2.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地方
如果是自己的书的话可以直接在书上标或者圈,如果是图书馆的书的话,最好记下来是多少页,短的就抄下来,长的可以用手机拍下来。当然,大家也可以像我一样用手机拍下来,然后建立一个文件夹保存在百度网盘里,随时都可以拿出来看看~
就像这样子三、用(这一点最重要)
1.对某一处的想法、思考
这一点是自己最最最最重要的收获,不写出来真的很浪费阿~
2.质疑作者不妥的地方
这一点是你的突破点,也就是你可以更进一步了解作者、提升自己的地方,所以也是极其重要的,有质疑的地方一定要记下来~
以上最好都写出来,写出来,写出来,尤其是"用"这一点,一定要当时想到什么就写出来啊!语言不流畅都没关系,舍不得写出来的话,什么灵感啊,都会一下跑掉的!!!
高
能
预
警
………………………………
ps 这是我的第三本笔记第一页,手机出了点问题,图片有点儿,不过还是可以看看的~
第一页我习惯写上时间年月日时分,由于我记性不太好,所以经常会写清楚一点(老年人的记忆-_-)
字丑将就看吧 ̄  ̄)σ第二页写的主要是页数加摘抄句段,以及自己总结思想
页数呀什么的也记清楚一点好了,我说的差不多了,写读书笔记的方法因人而异,大家看什么方法适合自己就用什么方法吧,反正坚持写的都是优秀的!
下面为大家送上一篇杨绛先生的文章,希望能有更多人喜欢读书,遇到更多喜欢读书的朋友,愿尝其苦乐,我就先干为敬吧!
《读书苦乐》
杨绛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Epictetus)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拍地合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谨”,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
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我们看到道貌岸然、满口豪言壮语的人先生,不必气馁胆怯,因为他们本人家里尽管没开放门户,没让人闯入,他们的亲友家我们总到过,自会认识他们虚架子后面的真嘴脸。一次我乘汽车驰过巴黎赛纳河上宏伟的大桥,我看到了栖息在大桥底下那群拣垃圾为生、盖报纸取暖的穷苦人。不是我眼睛能拐弯儿,只因为我曾到那个地带去串过门儿啊。可惜我们“串门”时“隐”而犹存的“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
一九八九年
最最最最后
我还有话想说~
第一次在简书发文,希望我的文章能对大家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希望大家喜欢呀,因为真的好喜欢写东西和别人分享东西啊!一直以来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都很混乱,大家暂且将就看看吧~我一定要好好学好好练,和大家共同进步!!!
18.1.1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