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乡情是每个人记忆深处抚不去的印痕,是每个远走他乡的心灵最温暖的归宿。那时、那地、那人,是我们心底永不褪色的记忆。
我的家乡——马额,一个鲜为人知的小镇,它没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没有发达的工农业经济,走出临潼,估计就没有多少人听说并了解过它。
人生已步入中年,四十多年的沧桑岁月中,我的脚步一直未曾离开这片贫瘠的土地。从我呀呀学语懵懂的孩提时代开始,历经小学、中学十多年艰难的求学时期,直至师范毕业被分配到乡村中学任教至今,工作已二十余载。这里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发展变化,已深深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
上高中时,马额街西头发展迅速,一时间,衔道两边一座座二层小洋楼拔地而起,整齐而又漂亮,成为马额街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里主要是我们西门内村民的新庄基,一楼可以当门面房出租,对于农村家庭而言,这是一笔可观地收入。当时地我为能住在这样的地方而倍感自豪,走在宽敞又干净的柏油路面上,看着两边高大整齐的新楼房,门面房内各式各样、繁忙又有秩序的交易场景时,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当时的我天真的以为,家乡的发展已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在马额工作已整整二十年,这块土地见证着我的成长历程,同时这里的发展变化我也历历在目,虽谈不上了如指掌,但可略见一般。这里不仅是我工作的地方,更是我的家乡,我的亲戚朋友大都常年在这生活。我对它有着浓厚的情感,谁都期盼自己的家乡美丽富饶,人民安居乐业,在全民奔小康的道路上越来越好。
但近几年来,每当我偶尔上趟街,心理却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逢集会时情况还好些,随处可见熙熙攘攘的人群,吆喝声此起彼伏,回荡在拥挤的街道上空,还显露些热闹的场面。但你细看,赶集的人群中,绝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年轻人大都在外打工谋生,缺少生气的地方,就像步入暮年的老人。
不是节假日或集会的日子里,街道上空荡荡的,街西头情况还好些,稀稀疏疏的还可见到些行人,邮局往东便没这么好运,一到中午几乎一时半会碰不到几个路人。冷落萧条的街道上,有时竟死一般的沉寂。
近两年受网络经济的影响,再加上疫情期间经济的萧条,街道上的门面房几乎每家都有闲房向外出租的,价钱也略低于前几年。走在人迹稀疏的街上,看到有些破落的房屋,总有几丝悲凉涌入心头,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为什么我们这里总是老样子?“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与马额相邻的铁炉,地理位置偏东,就地势而言,比马额更偏僻。但近些年,人家的发展蒸蒸日上,猕猴桃的种植已形成规模;以铁炉油馍、铁炉豆腐为主打的农家乐红红火火;特别是铁炉初中的教学质量已成为临潼教育界的标杆,不少县城家长以把孩子送入铁炉初中上学而自豪,这些无疑都在拉动经济,使乡民的腰包鼓起来。
相比之下我们马额,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但我搜肠刮肚也想不出有什么特色。有些印象地是多年前马额的包工头盛及一时,不少也由此发家致富,甚或一夜暴富,但至今大多悄无声迹。前二年穆寨的“醉美杨树林”一时间成为网红打卡地,但由于规模小,时间短,易受天气影响等因素也没得到很好地发展。
马额要发展,经济要腾飞,就必须有领头羊——这就是我们的政府。政府肩上担子重,责任大,要结合我们区域特点帮助农民想致富门路,搞活乡村经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我想:天无绝人之路,办法总比困难多!可喜的是,今年春节回家走亲戚,看到各类养殖、种植初露矛头,鸡鸭鹅猪养殖圈舍、草莓种植大棚等已经在乡村的道路两边依稀可见。
期待不久的将来,我能见证马额:蓝天白云,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人民致富有门路,心中有奔头;田间地头,特色农业搞起来,使区域农业经济大上规模,惠及到每一位乡党,就像一部电影的名字《一个都不能少》那样,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让每个乡党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到那时,马额街道必定更是繁华,你若问起我的家乡,我会自豪地大声说:马额!
临潼区马额初级中学教师 赵麦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