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正在阅读一套气质非常特别的中国通史,这套书计划发行13册,现在市面上出了前六册,我在豆瓣查了一下,这六册的评分,每一本都在8.5分及以上。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杨照的《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
说它气质很特别,是因为它讲述历史的方式与众不同,这跟以往我在教科书里学到的历史,在其他通俗历史读物中了解到的历史都不一样。杨照在他所写的序里说,这套书是要让读者"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我理解这个"重新认识"不是将过去已经在我们脑海里成形的历史知识全部清除,完全接受他的观点,而是这套书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中国历史的角度,是对我们现在已有的历史知识的一个非常好的修正与补充。
1.用考古代替神话
顾颉刚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古史层类构成说",这个理论主张:中国历史有一个信史时代作为原点,从信史时代以下,历史才有了真正的记录。现在一般认为中国的信史时代起源于商,但是只要有点中国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商之前还有夏,夏之前还有三皇五帝、尧舜禹汤。黄帝、炎帝这些历史人物难道都是不可信的吗?"古史层类构成说"认为,越早的历史越是后来创造的,不是信史,就不可信。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显然是认同这个理论,所以在第一册的《中国是怎么出现的》书里,对上古时代的那些没有考古资料做支撑的历史存而不论。在这里想跟易中天中华史做个对比,易中天中华史的开篇是女娲造人的神话,《祖先》卷的卷一都是关于上古的神话故事,从女娲到伏羲,从炎帝到皇帝。
杨照讲述中国历史的开端的画风跟这个完全不一样,他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之所以选择新石器时代作为他讲中国通史的起点,是因为新石器时代有大量的考古资料,发掘的有关这个时期的遗址就上千个,这就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历史提供了基础。
这样的开始就为此书奠定了一个基调,选择的史料都是在研究上扎实可信的内容,对于那些传说、神话,没有翔实的史料做支撑的历史,杨照是选择了剔除。
有了这样的选择就构成了第一册《中国是怎么出现的》这本书的一大特色,从考古学的角度认识中国国家的起源,以考古文物为依据,然后据此作出合理的推断,去伪存真。这就跟以前大家脑海里那些印象、常识就不甚吻合了,甚至有些观点是颠覆性的。比如:以前我们认为夏商周是三个连续更替的朝代,夏朝亡了是商,商又被后来的周取代,不禁要问这样的常识就一定是正确的吗?杨照给出了不一样的看法,他觉得夏商周是同时存在的,至于为什么,就不剧透了,大家去看书就明白啦。
我之所以觉得这种写法好,并不是他对常识的颠覆,而是他能做到有理有据,还有对待历史的态度,很严谨,会质疑,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其实这也启示我们看待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是也要多问"为什么"?鲁迅说:从来如此,便对么?
当然,杨照的观点也不是金科玉律,你可以同意他,自然也可以不同意,这种判断不应以个人的好恶,而是扎实的历史学知识。如果不具备这样的知识,那就应该多学习,多积累。
2.用解释代替故事
以往看历史书一大趣味在于读故事,很多畅销的通俗历史读物的写法也都是"讲故事",历史人物就成为了重中之重,读者都喜欢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三国演义》永远比《三国志》畅销,故事自然是吸引读者的一大法宝。我以前看《明朝那些事》也是如痴如醉啊,我们都习惯了用历史故事代替历史知识,《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就是很好的一个修补,杨照写历史是重观点,轻记叙,他的侧重点不在于历史上发生了什么?而是为什么发生?他要解释的就是这个"为什么"。
就像我们都知道周幽王是西周最后一任君主,为什么西周在他手里灭亡?因为犬戎攻攻破了镐京,为什么犬戎能攻破啊?因为诸侯不来救驾,为什么诸侯不来救驾?因为烽火戏诸侯。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周幽王昏庸为求褒姒一笑然后烽火戏诸侯导致的吗?尚且不说烽火戏诸侯这个事情属不属实,就算这个事情是真的,那也只是西周灭亡的表象。就像以前学习历史用到的一个名词"导火索",而我们读历史不能只求了解这些导火索,而要通过现象看本质。
杨照就侧重在这些本质上,他要探究的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而不是偶然,他在意的是每个时代的时代精神。所以阅读他写的中国通史,少了故事带来的趣味性,因为大量的文字是为了解释说明,但是我的阅读体验却很好,不枯燥,也不存在很难理解的地方,通俗易懂,却又不乏哲思。
最后总结一下,这套书推荐指数四颗星,如果你需要一套中国通史来入门,我觉得杨照的《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系列会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你本身就是历史爱好者,有一定的历史基础,那么这套书也可以看,因为它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角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