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大秦帝国》有感——第六章栎阳潮生(一)

《大秦帝国》有感——第六章栎阳潮生(一)

作者: 三和小杨 | 来源:发表于2021-03-14 16:25 被阅读0次

    这次分享的内容是《大秦帝国》第一部第六章栎阳潮生(一)。

    在上篇文章里,我讲到了卫鞅在白雪的帮助下逃离庞涓的控制从魏国逃离来到秦国,而秦孝公嬴渠梁给士子们出了一个探访秦国后献强国之策的考核题目,卫鞅也借机深入秦地调研了秦国百姓的苦难与民风。

    这一章第一节讲的是入秦士子们的基本情况,除了一个叫做王轼的士子探访了秦国十个县以外,其他士子均找了个县衙通过看书了解情况来写献给秦公的计策,而秦孝公在欣赏王轼的同时也对士子们不肯深入秦地探访而失望。迟迟没有卫鞅的消息,景监越来越怀疑卫鞅是否见识了秦国的穷困艰苦而逃回了魏国。既对卫鞅可能讨回魏国而感到失望,又对秦国的强大无望而伤心,景监整日醉酒。直到卫鞅回来见到景监,对他说明了自己这一个月的经历。

    启发时刻:

    1.卫鞅深入探访秦地,以他之才,必然能想出对应的使秦国强大的办法。然而在面对前,他却谨慎地考虑起秦王可能地治国偏好,是王道?道家?儒家?墨家?或是法家?并细细地分析了各种执政理念与秦国的历史渊源、利害关系以及使秦国强大的可行性。这与一般人只管自己行不行不管别人要不要的做法要高明得多。

    2.卫鞅还打算着,如果秦王与自己理念不合,便离开这个国家,功名不要也罢。对于一个名士而言,著书立说和做官为政带来的利益是有很大区别的。特别是在信息传播不够发达的古代,选择著书立说也许要等很多年甚至死后大众才能承认他的价值,而当官带来的金钱和权力和影响力则是很短的时间内就能享受到的。你是愿意做一个弄权的政客还是做一个著书立说的理论大家呢?

    第二节讲述了卫鞅两次见秦王陈强秦之策。第一次卫鞅主张王道,秦孝公冷漠厌恶;第二次卫鞅先提出以礼治国,秦公反驳儒家不适合战国;然后卫鞅紧接着提出道家治国,主张无为而治,秦孝公被他气笑了,不愿再在他身上浪费时间,走了。卫鞅却丝毫不沮丧,对景监和侯嬴解释了自己的行为实为挑选明君之举。先用劣策试探秦公,再示以良策,方能确定君王是否对治国之策的品味和自己一致。

    启发时刻:

    这一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卫鞅的解释,这和我之前在某处看到的不同。曾经我看到一个说法,商鞅三次面见秦公,分别以帝道、王道劝说,秦公对此没有兴趣,最后商鞅以见效快但手段残忍、后患无穷的霸道治国说动了秦公,所以秦国二世而亡。但是在《大秦帝国》里,作者的说法却是商鞅本来就认为王道、礼制、道家在当时是劣货,是用来试探秦孝公的,实际上他真正认可的正是法家。看到这里,我在熊逸老师的资治通鉴课程里查到了相关内容,仔细读了一下才发现,曾经看到过的那种说法可能是出自《史记》的记载,而在《资治通鉴》里,司马光大幅删减了卫鞅一波三折的求职故事,可能是这个故事太戏剧化了让人觉得是编的。而卫鞅通过景监的引荐得以被重用则被作为卫鞅仕途的污点,以及,景监是一个阉人和宠臣,而不是小说中的英勇将士。这也提醒了我一点,也许名家写的历史小说和正史文本也不一定一致。学者写的历史小说也许参考了很多其他的文献,而正史也往往有作者本身身份的考虑,历史究竟是什么样的也许没有一个绝对的真相,但是也不妨碍我们从中受到启发。

    后面也许要每天写一节的内容啦,同一章的内容会更新在同一篇文章里,希望用日更培养一个小小的习惯吧。祝春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秦帝国》有感——第六章栎阳潮生(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coqc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