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站在船柱上,大风吹起他的头巾,伴随着磅礴宏伟的BGM,从船上摇摇晃晃地走下来。
他天生自带颓废气质,仿佛醉酒又晕陆,永远保持着一种不在当时状况中的迷离感(莫名觉得像济公),身在江湖,却置身于江湖之外。
他骚魅妖娆,阴阳一身,雌雄同体,时而正经时而搞怪。
他总是颠三倒四,让人猜不透他在想什么。
他就是杰克·麻雀!
哦不,错了,他就是杰克·斯派洛,船长!
杰克最在意两个东西,别人叫他船长,和他的帽子。
作为一个苦出身、贫寒人家的孩子,杰克特别向往成为有权力有地位让人看得起的人,但他又看不起贵族。他在行为姿态上模仿贵族的娘炮气质,但又极尽嘲讽蔑视真正的贵族。内心超然物外放荡不羁,他玩世不恭,有着风骚的走位和高智商,谈吐举止飘飘然。
他贪生但不怕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面对死亡也不惧怕。内心装着太多的是,有他对大海的执着,有他对爱情的无奈,这些他都没有提过,他只是默默一人承受着,他知道自己终将属于这片海,注定要把那些欲望放弃。
在逆境中能随时找到办法脱险,临危不惧、懂得变通,才在每次危险发生时化险为夷。
因为他的假不正经你永远也不知道他下一秒给你的是惊喜还是惊吓。
在杰克这个人物的预设中,迪士尼想把杰克塑造出传统的王子式的英雄。然后德普说海盗怎么能这样呢,海盗应该像摇滚英雄那样不羁啊,然后他就照着滚石乐队的吉他手塑造了杰克这个人物。德普还力邀凯斯·理查德兹在该系列中扮演杰克船长父亲。
德普为杰克船长设计了一套独一无二惊骇世俗的形象——画着烟熏妆、翘着兰花指、走路摇摇晃晃的形象,迪士尼当然不同意,他们要的主角是英雄不是同行恋,德普坚持己见——“难道你不知道我之前演的角色全都是同性恋吗?”
摇滚精神的核心,不是反抗,不是吸毒乱搞生活奢靡,而是对自我的肯定。没有媚俗的矫饰,只有真诚的自我。
《加勒比海盗4》结局时,大副对杰克船长说,你当时有了圣杯、不老泉水和美人鱼眼泪,本可以长命百岁。
船长回答道——
最好还是别知道何时是生命的尽头
这样在生命的每个瞬间
都能感受到生命本身无限的奥秘
正照映了电影里的那句话:目的不是终点,过程才是目的。
不是每个人都能活成杰克船长,但我们都可以活出自我的生活方式。
对此生活方式,我想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
一、自由。
杰克喜欢大海,因为自由和漂泊。内心总有一种欲望驱动着你去做一件事,不管哪个人、不管什么事,都阻碍不了你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算船要沉了,可是我想喝完这杯朗姆酒,那就先喝酒。我不畏惧任何后果,但我依然会对出现的结果负责。伊丽莎白喜欢杰克,因为他有一种她羡慕的自由。
一个能够安住于不确定和不可控之中的人最自由。可是绝大多数人本质上是不想要自由的,他们想要的是安全、快乐等等。我们在痛恨限制的同时,也依赖限制。朝九晚五的工作,固定的生活规律,几乎可以肯定明天会是怎样的一天,机械般完成自己已有寿命的日日终结。如果第二天你想干嘛是完全不确定的,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就像寒暑假里你不会在像学校一样安排课程,你做完这件事突然又想做别的。
完全自由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会是平淡,会是惊险,都刺激着你前进并享受未知的过程。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的人最自由。不被世俗价值观拘束,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做什么,专注于自己的目标,风雨无阻。
嗯,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二、冷静。
将生命的过程看成一场游戏,或者是舞台上的一幕剧而已,悲欢离合戏里戏外。
但凡主角都有冷静的特质,比如,《盗墓笔记》的张起灵。凡事看淡一点,一场游戏输了就输了,最坏的结果不过是死亡,还有什么可着急不安的。我觉得冷静是一种气质,而不仅仅是心态。再糟糕的事情,乐观一点总有好处的。
插个题外话,整个系列我最喜欢的情节是《加勒比海盗2》中杰克被野人部落抓去当酋长,最后因为背上插着的果子掉下悬崖的时候要笑死了。
整个系列里,杰克永远都是最冷静的那一个,好像发生的一切只是游戏,玩够了就溜了。
三、信仰。
我看到知乎上有人回答,为什么牛顿年轻时硕果累累,晚年时转而研究神学一事无成。
首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宗教思想才是正统的思想,因而牛顿是一直相信神学的。
而牛顿所相信的神学又与当时信仰耶稣这种方式不同,他相信一定有神在制定宇宙规律,他所做的就是探索神所制定的宇宙规律。
牛顿是有他自己信仰的,与此相似的大神不少。
达芬奇常常感叹原动力,表面上更倾向于信仰天主教,那也只是时代背景下所迫,他的两幅《岩间圣母》已经说明了他并非信仰执政手段推崇的教会。但他能画出《最后的晚餐》,他一直在寻找最接近上帝的脸庞,也因此常被人诟病拖延症。
信仰是精神至上的,神圣而不可玷污的。当他认真地观察自然,仿佛身处自然之外,看待生命的慈悲情怀。那种灵魂至高无上的的神秘性,已经在附着在了他的身上。
而杰克呢,他在一点点救赎自己,伊丽莎白对杰克说,你是善良的。
你看,他的最爱是大海和黑珍珠号。
(好吧其实是我编不下去了,不写了,晚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