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
当“孤独”成为习惯,当“尊老”遥不可及|城乡代际冲突缩影

当“孤独”成为习惯,当“尊老”遥不可及|城乡代际冲突缩影

作者: 桑榆斜阳客 | 来源:发表于2018-10-24 11:16 被阅读17次

最近刚看完一部电影《爱·回家》,想来和大家聊一聊关于“老人”这个话题。

一、当“尊老”变得遥不可及

“尊老”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南史·何子平传》中说,“尊老在东,不办得米,何心独飨白粲”,意思是“我的母亲在东边,不买卖难得到白米,我怎么忍心独自吃白米饭。”

传统的农耕社会是“经验”的社会,人们生于斯、长于斯,代际传递就像一个庞大树根上不断长出树苗,抽枝、发芽、生叶,不管家族有多少后代,始终都与“根”联系在一起。

在缺乏变动的社会中生存全凭的是对土地的熟悉。什么时候应该播种,什么时候应该松土,什么征兆预示着气象灾害,一稼一穑、一耕一犁靠的都是经验的判断。而经验,是靠年岁积累的,老人们在漫长的时间中与土地打交道,子孙后代如果想要在土地上继续生存下来,必须求教于经验丰富的老人,于是老人凭借对农业知识的熟稔家庭中享有极高的地位。

如果按千百年来的农耕节律,农村的老人们辛劳一生,终于到了颐养天年的、受小辈赡养的时候了。正所谓“养儿防老”,当老人已经不能够再拿起锄头和镰刀时,就由子孙来继续在他们的指导下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

然而,现代化的进程打破了这一切。

2017年,我国人口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可以说提前步入了老龄化社会。

在农村,大量年轻人背井离乡,去城市发展,留下许多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在乡村田野间孤独地守望着。

对于老人而言,比起劳动的艰辛,精神的孤独更难以承受。没有老年大学,也没有小公园、广场舞,老人们的生活就是干完活后,随意地吃几口饭。他们年纪大了,牙齿松动了,只能吃一些软和的东西。吃完后,坐在墙角晒着太阳,看着太阳升起、落下,看着云朵飘动、变幻,最大的愿望大概就是外面的儿女们过年时能准时回来。

在针对江西省一个村子的田野调查里显示,57.8%的打工人员一年回来看望老人一次,22.16%半年回来一次,仅有20.04%经常回家探望。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农村养老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社会交往逐渐减少。

在今天,土地的生产效益远远低于外出打工,城市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远远大于村里的一亩三分地。当家中的收入来源主要依赖外出务工所得时,老人们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尴尬境地——半生所依赖的农耕经验甚至是农村千百年来坚守的价值体系,公序良俗被淡漠、侵蚀、边缘化,儿女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走出村子,留下年迈的自己与嗷嗷待哺的孙子,他们只得继续劳作。

顽固和落伍变成口头上的玩笑,并且更意味着“生存”上的威胁。晚辈和长辈嬉笑、打闹,甚至有时候长辈会为了讨晚辈开心而主动去学习新鲜的玩意儿、融入他们的世界,这是亲密的表示,让长辈有一种没有被“排挤”的安慰.

二、《爱·回家》:城市与乡村的代际冲突

在《爱·回家》里,77岁的外婆一直生活在小山庄里,不会讲话,也不知道披萨汉堡肯德基。

小男孩相宇今年7岁,城市占有了他所有的记忆,看到虫子会害怕,走在山里会迷路。

他们的生活因为血缘而宿命般的交叠在一起:相宇的妈妈因为城里生活艰难而将把他送回乡下外婆家。

“我不去,我不喜欢这里!”简陋落后的乡村,迟缓又无法言语的外婆,7岁小相宇极力抗拒,当外婆伸出来来摸他的头时,他大斥“迟钝!”甚至还做出打人的姿态。

在他和妈妈到来以前,外婆一直是一个人生活在这破败的小屋子里,一个人种菜,吃饭、洗衣、挑水。她挽留自己的女儿多呆一会儿——

“不行,我要赶最后一班公共汽车”。

老人的女儿离开了,留下了她和调皮捣蛋的孩子。

在刚来到的一段时间里,小相宇向外婆的皮鞋里撒尿,推开外婆为夹的菜,冷眼旁观着眼花的外婆吃力地穿针,犹豫了好久才上前帮忙。

他的游戏机电池没电了,向外婆要钱,看着空空的钱袋,他生气踢开了外婆洗好的瓷罐,偷偷扔掉了外婆唯一的皮鞋,还趁着她睡觉时拔掉了她的簪子,打算去换钱,但是小乡村里即使有钱也买不到电池。

没了鞋子的外婆只能光着脚去山上挑水,但是却从来没有凶过他一句,在他发火时,只能用手在胸前划着“对不起”。

外婆问他想吃什么,他比划着公鸡的样子说想吃肯德基,而不知肯德基为何物的外婆冒着雨走了很远的山路为他买来一只公鸡。

当外婆递给他一块大鸡腿时,他却生气地一把推开,还打翻了饭碗。外婆默默地捡起碗来,吃掉了里面的米饭。

不会讲话的外婆在每一次外孙发火时窘迫的像个孩子,一次次比划着“对不起”。

像所有类似电影的情节发展,小男孩其实也在慢慢变化着:

外婆外出时,他冒雨收回晾着的衣服;外婆生病,他给她盖好被子;把最后一个巧克力饼悄悄放在外婆的布袋里。

帮着外婆卖南瓜,回来的路上,小男孩因为调皮跌破了膝盖,又被疯牛追赶,在村口看到焦急等待的外婆,委屈地扑她的怀抱。这时,外婆却递给他一封要接他回城的信。

他为外婆穿好了能用很久的线,告诉不会说话也不会写字的外婆,如果他生病了,就寄给他一张白纸——那是他们的暗语。最后,载着外孙和女儿的汽车在远去了,老人独自蹒跚在山路上,家里的墙壁上贴满了外孙画的彩色图画。

弯曲的山路,门前的枣树,孤独的外婆……让人不禁想起中国的许多山庄,那么多的老人。

三、绝望的孤独背后,是生命的尽头

影片中的77岁的老人,衣食住行全靠自己一人,独自上山挑水喝,而在湘西的时候,我也经常看到苗族的老人一个人佝偻着背,缓慢地在田里种菜,坐在木凳上给鸡鸭喂食,背着五十斤重的玉米翻越重重大山。我们不知道,老人弯曲的脊梁什么时候,再也无法承受这份孤独的重量。

延安的一个村落,背着玉米杆的两个老人跌倒在路旁,互相扶也扶不起来。

在一份非政府组织国际助老协会的调查中显示,中国55—64岁的老人中,有59.6%仍在工作状态,而这个调查若是缩小到中国农村,比例恐怕会更高。

而与此相对的,却是中国老人的收入保障较低,在所有国家排名中位列75位,四分之一的老人还生活在贫困状态。

在城市化、现代化浪潮中的代际冲突,不仅仅表现在父辈与子辈之间交流减少,有时还以更激烈的形式表现出来。《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书中提到,作者在一个小小的村子里走访,发现竟有11户人家存在虐待老人的情况——他们连给老人提供食品、衣着、住房等生活必需品的最低标准都无法达到。在11户有虐待老人的家庭里,10位老人超过了70岁。

面对精神的孤独,不孝的子孙,很多老人走向自杀的绝路。

武汉大学的一位研究者去到湖北、山东、江苏、山西、河南、贵州等11个省份的40多个村庄,用驻村400多天的调查数据,画出了一条“农村老年人自杀率”的曲线:从1990年开始,中国农村年人自杀率大幅提升,并保持在高位。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不久前香港大学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进10年来,中国自杀率陡降一半,跌至世界最低行列,每10万人自杀入口不足10例。

“自杀,也许是他们消解和稀释现代化痛苦的特有方式。”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不会说话的外婆,与不能走路的开小卖部的老太太坐在一起,走的时候,老太太说“以后再来,死前见一面。”

半生风雨,半生沧桑的老人一天天干瘪下去,成为我们社会中静寂的夕阳。

当下的农村,其实存在的并不仅仅是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的情况,更包含了留守的祖孙两辈生活与外出务工年轻人的无奈。

01

孤独的陪伴——隔代的爱

与影片中展示的情况所不同,许多年轻人刚开始去城市发展时,把孩子留在农村给老人照顾。全国妇联显示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达到6102.55万。这些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构成代际冲突的两端,在僻静的小村庄里共同期期等待着他们的儿女,他们的父母。

中国有句老话,叫“隔代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与孙辈的关系往往比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更加亲密。

影片中的祖孙俩去赶集,外婆用卖南瓜的钱为外孙买了新鞋子,带他去面馆吃面,而自己只喝了一口水。

有时候,面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你甚至不用撒娇,只一个眼神,他们就知道你要什么。影片中外婆用自己攒的钱为外孙买游戏机电池,现实中,我们谁没有接下过他们辛苦攒的钱呢?

在《呼兰河传》里,作者萧红深情回忆着他的祖父:祖父在夜里教她背唐诗,给她抓鸭子烤着吃,带她在花园里玩;祖父耕种的时候,她偷偷的把一把玫瑰花插在他的帽子上,让祖父以为是花香飘了很远……萧红童年时父母和祖母并不关心她,只有这个老人给了她毕生难忘的温暖。

对于许多留守儿童而言,亦是这样,成长过程中父母缺席的爱,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里成倍的感受着,尽管他们已经老了,甚至是贫穷,但依然将最好的给了孙子辈们,包容孩子们的任性无理。

老人们养育了儿子女儿,又养育儿子的儿子,女儿的女儿。等到有一天,孩子们有能力反哺的时候,他们却很多已经不再人世。

02

年轻人的无奈

“我母本强健,今年说眼昏。顾怜为客子,尤喜读书孙。”传统生活常见的中生活场景对今天很对的农村家庭来说成立奢侈品,代际冲突的背后隐藏着三代人深深的无奈。

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二元户籍制度、高昂的房价,让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无法在城市为父母和子女提供安稳的生活环境。复旦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落户门槛高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而这四座城市恰恰也是大多数外来打工者选择最多的城市。

普普通通的外卖小哥、建筑工人、清洁工,在城市里努力拼搏,他们的身上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村子里有他们的父母子女。他们何尝不想与家人团聚,但是生计的压力给与他们太多现实的无奈。

《爱·回家》里的女儿,因为无暇照顾孩子而将他送到乡下,和母亲没有多少交流就急匆匆地坐上回城的班车。接孩子回城的时候,更是用一纸书信潦草带过。

村子里的父母,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期盼中衰老,他们理解子女的难处,尽量不给孩子们添麻烦,电影中外婆的老邻居说:“我老了,净给人添麻烦。”

孩子们则面临着更加窘迫的局面——年幼时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农村长大,到了上小学、初中时跟着父母来到大城市,又因为城乡割裂的高考体制再回到老家,结果,方言不会讲了,课程进度不一样了,没有小伙伴,爷爷奶奶可能也已经不在了,无论在城市还是在老家,都没有归属感,都是异乡人。

爷爷在村庄里埋葬,爸爸在村庄里出走,儿子在村庄里长大。这是三代人的缩影,也是三代人的无奈。

相关文章

  • 当“孤独”成为习惯,当“尊老”遥不可及|城乡代际冲突缩影

    最近刚看完一部电影《爱·回家》,想来和大家聊一聊关于“老人”这个话题。 一、当“尊老”变得遥不可及 “尊老”是中国...

  • 当它遥不可及

    等《三重门》印到二十万册的时候,我就背着现金去买车了。大概背着将近二十万的现金吧,因为那是我的一个梦想,觉得特别好...

  • 当孤独成为习惯

    经常看到文章说人要学会孤独,享受孤独云云,难道是我太矫情? 婚后不久就有了孩子,自从孩子出生后他就搬次卧去睡了。那...

  • 当孤独成为习惯

    一个人的旅途,一个人的寂寞,一个人的时候,挺好。 在一个完整的人生中,我们相识是一种缘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当孤独成为习惯

    时间长了,越来越不习惯和别人相处,一个人能完成的事情尽量一个人完成就好了,虽然有时候会羡慕别人都是成双成对的,只有...

  • 当孤独成为习惯

    坐在咖啡厅的一个角落,喝着苦苦的咖啡,翻看着今日头条,各种新闻充斥在眼前,内心却孤独着。 春节刚刚过去,却没有过年...

  • 2017-08-11

    当梦想变得那么遥不可及,其他的一切都只能成为兴趣!

  • 当习惯成为不可改变

    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小被父母这样教导,也这样教导自己的孩子。 我们遵从好的习惯。 吃饭不吧唧嘴,睡觉不打呼噜,读书离...

  • 当大海爱上星辰遥不可及

    写给星辰的第一封信 你好星辰,我叫海,每天在黑夜里看着你的海。我不是阳光下波澜壮阔的海,没有温暖的沙滩,我只是日日...

  • 假如可以重来

    幸福是多么的美好可想抓住太难 当快乐被泪水封闭, 幸福也将会变的遥不可及 想念伴随着孤独 情感不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孤独”成为习惯,当“尊老”遥不可及|城乡代际冲突缩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cpt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