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疾夫舍日欲之,则必为之辞”,这句话出自《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当季氏将伐颛臾时,孔子的弟子冉求、子路前去拜见孔子,谈起季氏要伐颛臾的事。孔子说:“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孔子对季氏伐颛臾一事,提出质疑:“季氏为甚么要讨伐曾受周天子封为东蒙山主祭,现今已为自己臣属的颛臾?”同时,孔子对担任辅佐季氏的冉求,面对伐颛臾的不当作为,采取不加以拦阻的态度,也是深感不以为然。因而直接的教诚学生冉求说:“这不就是你的过失吗?”
当冉求面对孔子的教诲,即提出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意思是说:“伐颛臾是季氏自己的意愿,我与子路都不愿伐颛臾。”
孔子接着说:“求!周任有言日:“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旦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这是指孔子提到古时周任大夫曾说:“能够贡献才能的人,才应当担任国家职务;如果不能奉献力量,应当不要恋位不去。”接着又质问:“如果见邦国有危险,却不愿维护保持,见社稷即将颠倾,却不出力扶正。那么要这些辅佐的人作甚么用?”并且反驳冉求说:“你的辩解是过份不当了!试问:威胁邦国的危机失控,犹如猛虎脱出于兽笼,而良臣、辅士在庙堂上破散、腐败,有如龟甲、美玉毁坏在收藏的木盒中,这到底是谁的过错呢?”
接着,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在面对老师的训诫与质问后,冉求才说出内心真正的想法:“现在颛臾封地的城墙不仅坚固,并且离季氏居住的费邑很近。如果现在不将颛臾的封地夺取过来,日后必定会成为季氏子孙的忧患。”
从冉求的心里话中,可以得知伐颛臾的计划,原来是出自冉求的计策,不是季氏本身的构想。这是冉求为了谋自己的名位、权力,刻意讨好季氏欢心的谋划,表面是替季氏的权位及季氏子孙的安危着想,实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是借由替季氏谋画利益,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表面堂皇,而实际阴谋的做法。孔夫子见自己的学生如此,随即忍不住的教诚冉求。孔子日:“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孔子是说:“端正、坦荡的君子,要小心口是心非的毛病。内心实际是不想要,为了声誉形象却说是要,或者实际是要,又为了保护自己的声誉而说不要。这样的人必定会用种种的理由,为里外不一的矛盾作辩解。”
孔子说出的问题,正是许多私谋己利,又顾虑自身声誉、形象的人,常常采用的手段。许多人实际上是拒绝、反对某些人与事,但在表面上却是显示出接受、支持的态度,这样必定会另外用种种的借口、理由、方法及手段,来达到拒绝、反对的目的。
有些人看到许多正确与有益于世人的事情,可是自己却为了某种个人因素,而无法接受或认同,但又无法在做事及做人的原则上,提出任何反对的理由。这时就会假意地支持或赞赏,但是将拒绝、反对的做法,包装、隐藏到其他的层面上,再用种种冠冕堂皇的理由继续拒绝、反对到底。这种在表面上做光明正大的朋友、善人,实际却是为了私人的因素,而作一个坚决抗拒、反对的对手,这正是君子应当远离的疾、病。
这是用种种“让人、事能够更好”的理由,提出种种不合常理、矛盾、严苛的方式,或根本无法实现的要求,达到抗拒、反对、阻碍及破坏的目的。用支持、关怀、督促的好理由、好形象,不管对错、好坏,先苛责再说,将自己包装成爱之深、责之切的善意支持者。这正是孔子说的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