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人生有三种乐趣,分别是读书、写作和交友。读书,顾名思义,读天下的书,什么书都要读,读得越广博,自己的见识越深刻。读书的乐趣,是你透过书能和智者进行畅谈,两个人的共鸣所引发的快乐。写作是一种锤炼,相对于读书来说,写作是一件苦差事。你不得不思考一些深刻的问题,不然你没有内容可以写,这是其一。你思考以后,你得想办法解决当下的问题,这是其二。你解决问题,一而再,再而三地呼吁,未必能引发关注,此其三也。
古代人大多数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金榜题名。自从隋唐的科举制以后,读书的风气越盛。读书的人多了,但是真正懂书的人却少了。很多人都将心思花在儒家学说,而鲜少旁顾其他,儒家学说强调的是仁政,这对当权者的自身素质要求很高,归根到底,儒家学说是为了统治阶级服务的,而绝不是心怀百姓,它最终的目的不过是狼披上一头羊的外衣,归根到底还是维护统治阶层的利益。道家思想的局限性在于小国寡民,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尤其是西方工业化以后,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早已不适应时代的需求。我们不得不承认康熙是一位伟大的皇帝,他重视农业,甚至亲自耕种试用田,自己的饭菜都是自己种出来的,但是对比同时代的彼得大帝早已将重心移到工业和教育发展上。为了得到先进的工业技术,不惜一切代价,大刀阔斧地进行一系列地改革,使俄国国力大增。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就输在了起跑线,从康熙开始慢慢地落后,直到鸦片战争,敲响了警钟,我们不得不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
读书的思考在我看来世启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仔细地分辨它们。就像王安石改革,他的初心是为民着想,但实际的效果却加重了普通老百姓的负担,改革不得不以失败告终。秦始皇提出的“书同文,车同轨”,这是一个政绩,但同时他大兴修建帝陵等事,就是劳民伤财。我们读书是明辨是非,写文章是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思考现实存在的不足,提出自我的看法,假如这种看法有幸被有识之士看到,这是一种光荣。假如文章因为不合时宜,被无情地埋没了,这对我们来说,没有任何的损失。凡事尽人事,听天命,不让子孙后代嘲笑我们的无为就够了。
至于交友这件事,必须得看缘分。人的缘分有长有短,有深有浅,说到底,还是要对脾气。我交朋友就一条,看这个人有没有容人之量,这对我来说,是考察朋友的很重要的一条。每个人的阅历不同,见识不同,地位不同,这个都没有关系,假如说朋友可以包容你,这就足够了。假如有些人因为地位比你高,对你颐指气使,或者瞧不起你,那么这样的朋友还是不要的好。没有平等的尊重,就不会有长久的友谊。这是我的一贯坚持。
人生的三乐,说起来很容易,但真正做到却很难。人容易被环境所限制,有多少像曾巩一样为生计所迫的人最终因为现实的压迫而放弃了理想呢?又有多少文人志士在写时评无门以后,放弃了继续前行呢?又有多少朋友因为利益的纠葛而背信弃义的呢?我想了想,不为环境所迫,积极向阳的人都是能人。不被环境所压迫,抒发自己的心声,为民疾呼的人都是勇士。不被朋友的背叛迷失人生方向的人都是智者。这些都是我要学习的人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