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新传》中一段大文豪刻苦读书的故事,初看让人难以置信,特别录下来。
古人读书,主要的方法是背诵和抄写。苏轼不但翻来覆去地诵读,且更两遍三遍地抄写。在黄州,他已是年将半百的少老人了,但仍手自抄书不倦。
有个本地朋友(疑是何圣可)介绍黄冈教官朱载上所作诗文,请苏阅评,苏轼对他所写“官闲无一事,蝴蝶飞上阶”这一联句子,非常称赏,于是这朱教官就常常来看他。
一天访苏,门上传帖进去,好久好久不见主人出来,朱载上等得不耐,几乎想要走了,才见苏轼一路走来,一路连声道歉,赧然道:“适才了些日课,失于探知驾到。”朱君就问:“先生适来所谓日课者是什么?”
“抄《汉书》。”
“以先生大才,开卷一览,自可终生不忘,何用手抄?”
“不然,”轼答,“我读《汉书》,至今已经抄过三遍。第一次每段事抄三字为题,第二次两字为题,现在只用一字。”
朱载上肃然离席,向主人请求道:“不知先生所抄的书,肯让我见识见识否?”
苏轼便命老兵去内室取来。朱君翻看,茫然不解其意。苏轼便说:“足下试举题上一字。”
朱载上如言举某段题上一字,苏轼即应声背诵数百言,无一字差误。朱君为之惊叹不已。
《汉书》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既然苏轼能背下《汉书》,想必另外三部——《史记》、《后汉书》、《三国志》也是反复念诵、熟稔于心。
古代科举考试”十三经“(1)是必考科目,熟读成诵是基本要求,苏轼作为北宋嘉祐二年进士第二名(其实是状元),“十三经”倒背如流应该是没问题的。
有人做过统计,“十三经”总计64万7560字,“前四史”总计254万7626字,两者相加总计319万字。如按每日平均记住800字计算,需要将近11年才能背完。我们往往只看到苏轼天才的一面,而忽略了他的笨办法。如不是靠”日课“这种笨办法积累起来的几百万经典打底,大文豪作起文来岂能下笔如神、汪洋恣肆。
科举时代,读书人如没有100万字的背诵量估计是很难取得功名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从唐宋到明清,奔走在科举独木桥上读书人何止百万。所以,记住百万字对于人类的大脑并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需要苏轼天纵之才,普通人也能做到。
翻阅资料,查到当代中学生语文课总计要背诵不到两万字(2)。即使加上其它科目,估计总的背诵量不会超过5万,只有古人的零头。有人能背诵新概念英语全四册,估计10万字左右,之前总觉得是件了不得的事情,现在看,不必提苏轼,就是科举时代普通的读书人也远远超过这个背诵量了。
注释:
(1)十三经,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清人陈弘谋在《养正逸归补编》中记载:“今取六经以字计之:《孝经》一千九百三字;《论语》一万一千七百五字;《孟子》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周易》二万四千一百七字;《尚书》二万五千七百字;《诗经》三万九千二百三十四字;《礼记》九万九千一十字;《周礼》四万五千八百六字;《春秋左传》一十九万六千八百四十五字。”其它四经,计《仪礼》约五万七千一百一十四字;《公羊传》约四万四千三百零二字;《谷梁传》约四万零九百二十七字;《尔雅》约一万零八百九字。
(2)初中1-6册,现代文12篇共4138字,文言文19篇共5788字;高中1-6册,现代文2篇共1311字,文言文11篇共5409字。以上不含古现代诗词。《语文学习》1994.5 严寅贤《背诵,正日趋萧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