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人的成长》推荐序
20210101 星期五 暖阳
罗杰斯问,他们怎么可以这样做?如果他们知道,将人看成物的疗法永远无法成功;如果他们能尊重她,将其看成一个真实的个体,体会到她的现实生活,他们就有可能化解来访者这种致命的孤独。P1
阅读推荐序,最先撞入眼帘的是罗杰斯的愤懑。这是在某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大家讨论数十年前自杀的病人艾伦韦斯特的案例时发生的。
这个病人是罗杰斯的老朋友,而他表达的观点的深度和思想的强度,让在场听众为之震惊。罗杰斯不仅为她悲惨荒芜的一生感到悲痛,也对精神病医生通过毫无人情味和带有偏见的精神诊断,将其移情为一个物体而感到愤怒。
读到这段话,我批注的文字是:“有多少人可以共情?”平素看到有意外发生时,大家都追悔莫及,怎么没有留意到他悲观的情绪?也有人会遗憾或指责,如果有人对他伸出一下温暖的手,哪怕对他微笑一下,可能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发生了吧?可是人生没有预设,也不可能有如果,只有结果或者后果,即便你我凡人接受不了亦无法改变。
“真实的个体”“真实生活”,这是我圈出的关键词。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心理咨询与治疗,这岂能不关注到真实的个体?岂能不联系当事人真实的生活与状态?可显然没有。罗杰斯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代表之一,他的心理治疗主张与方法是“以当事人为中心”。显然,他的治疗概念与技术得以实施,基础应该就是当事人“真实的个体”及他们的“真实生活”。
以人为本,也是我们时常说的。可究竟是以“人”为本,还是以“成绩”为本,其实不言而喻。当人成为次要的时候,我们真的就困在了系统里。想起罗振宇“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抛出的问题:“你做事究竟是对事负责,还是对人负责?”事,是可以物化的。人,则不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发展的个体。教育,尤其得关注“真实个体”的“真实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