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一生中,总会因为一个重要的人突然离开,而忽然成长。
众所周知,伊能静从小经历坎坷,孤苦冷漠。当初已改嫁的母亲执意反对她当艺人,后来因生父吴敏支持她踏入歌坛,两人的关系变得较为亲近,却在录制《爸爸不要说》一曲当夜,父亲骤逝。当时伊能静极其伤心,感觉一夜间便成长了。所以,即使从小坎坷,但成年后的她还是常把爱挂嘴边。
《苹果酒屋的规则》里的荷马也是一样,如父亲般的拉奇医生去世了,他才渐渐思考出更深的使命,忽然成长了。
1999年,当代文坛无可争议的小说宗师——约翰欧文,以《苹果酒屋的规则》拿下奥斯卡金像奖改编剧本奖。他的作品深受大众喜爱,被翻译成35种文字,畅销到世界各地。
评论界认为欧文是罕见的承袭了现实主义文学精髓的作家,将他誉为“狄更斯在世”。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评价欧文:“看欧文的书会上瘾,他的读者都变成了瘾君子”。而《苹果酒屋的规则》便是最好的代表。
《苹果酒屋的规则》是一部让人看了就留下深刻印象的小说,他讲述的是一个孤儿荷马的成长历程:出生于孤儿院,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离开孤儿院去寻找与等待真爱,定位人生。
欧文用细腻且深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孤儿的悲欢离合,让人读起来却感觉生动、温情,仿佛经历了一场情感的盛宴。
书中的故事发生于19世纪40年代,在缅因州的圣克劳慈孤儿院,拉奇医生一直从事着“上帝的工作”(接生)和“魔鬼的工作”(墮胎)。他将自己的医术全部倾授给孤儿荷马,希望将来荷马能继承他的事业。即使医生对荷马如父亲般疼爱与呵护,日渐成年的荷马却渴望外面的世界。后来他跟随着前来孤儿院堕胎的坎蒂和其男友华力离开了,到了华力家的观海苹果园工作。
成长就像剥洋葱,剥一层就会流一次眼泪。
在苹果酒屋,荷马的视觉和情感的界限全部被打开了。他看到了精彩、谎言、荒谬以及丑恶,经历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直到拉奇医生去世了,他突然明白了人生的规则,以及自己应该做出的选择。
有人评价《苹果酒屋的规则》是一本温情的书,如加州的阳光一样“治愈”,事实确实如此。
“晚安,缅因州的王子们,新英格兰的国王们,晚安!”每天晚上,拉奇医生便会扯着嗓子对孤儿院的孩子们说这句话。
在战乱的年代,贫穷、饥饿、流浪肆意蔓延。许多女孩怀孕后,并不想要它。有的人生下孩子,便把孩子留在圣克劳兹孤儿院;有的人却直接选择堕胎。
生下来的孩子注定是个孤儿,拉奇医生似乎一直在告诉他们,即使是在圣克劳兹,人们的行为举止也可以和王子国王无异。他如父亲般的爱和祝福,最终给了孩子们满怀希望和信念。
不仅是拉奇医生,孤儿院里的护士安琪拉和爱德娜,还有女生部的主管葛根太太,这些人都把毕生的时间和爱给了孩子们。这样的情感在战乱的年代不仅珍贵,而且温暖。这也是医生和护士们为自己所定下的人生规则。
单一的情感故事肯定没有多重的情感故事吸引人。在书中,欧文将亲情、爱情、友情以及激情和深情融会贯通,将爱恨与情欲表现得淋漓尽致。
有人说,世上只有一种爱是为了离别,那便是父母之爱。
当年,拉奇医生极力想挽留荷马,但还是满怀不舍地让他跟随坎蒂和华力离开。虽然渴望荷马能继承自己的事业,但他更爱这个孩子,所以尊重他的选择。拉奇医生和荷马之间并非父子却胜似父子的真挚情感,让人感动不已。
而在苹果酒屋里,河马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女人,也幸运地认识了一个真正的朋友。荷马、坎蒂、华力,三人之间纠缠了十几年的反复悲欢,徘徊于爱情和友情之间的甜蜜与痛苦,还有美洛妮对荷马的纯真与执着。在这些故事里,每一个人物都被刻画得立体丰满。他们各自的情感在迷茫与纠结中,恰到好处地迸发。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每个人都摸索出自己的人生规则,并做出了属于自己的选择。
在书的结尾部分,拉奇医生逝世了,荷马以拉奇医生为他设计的另一个身份——富兹·史东医生,回到孤儿院继续拉奇医生的事业:上帝的工作和魔鬼的工作。
这是荷马在成长中的觉悟,也是他做出的选择,这是属于他一个人的规则,正如在苹果酒屋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规则。
《苹果酒屋的规则》,已不仅仅是一场情感的盛宴,更是一部关于成长的温暖电影,让人无法描述,无法不爱。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授权,十分感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