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把《明朝那些事》看完了,之前在电子书的app上大概看了4本,便中断了好长一段时间,后来r买了实体书回来,书买回来后,放在家里放了好久,最近偶尔又有读书的心情了,我便继续拿起书来看,突然像着了魔,放假时,白天看,晚上也看,一口气把剩下的几本也看完了,看完了便是看完了,你要是问我有什么读后感,我也说不出,只觉得作者的知识储备确实丰富,是我这辈子都无法企及的。
r也读了这套书,我略带着一些自豪感和他分享“我把这本书读完了”
“书里你对哪个皇帝印象最深刻”,他问我。
我想了想,说:“崇祯皇帝”。我对他印象深刻,并不是因为他在位时有过独特的“丰功伟绩”,或是对明朝历史走向影响很大一位皇帝,而仅仅只是因为它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他的事迹,他的朝代,刚刚在我的脑袋里完结。
“你还记得对明朝影响非常大的一个人”,他又问我。
“我记得,我记得,就是那个,那个叫什么来着”,我说
“王阳明”
“对对,就是他”
“他发明了什么”
“啊?。。。”
“心学”
“是的,是的”
r又问了我几个问题,我好像都知道,又好像什么都没答上来。
和r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读书分享,我仅剩的一点自豪感便销声匿迹了。
最近我又愿意开始频繁拿起书本的原因,是希望自己有一些沉浸式的阅读,可以避免快餐式的娱乐消耗,在互联网时代下,在讯息爆炸的社会,我们太容易受大环境的影响,太容易产生焦虑,太容易发生精神内耗了。
不知从何时起,可能很久了,我开始焦虑,很容易烦躁,对自己压力过大,不会放松,有时候一些小事都会让自己心烦意乱,甚至早上在上班路上时都会有些呼吸沉重,我感觉自己生病了,生病了,便要求医问诊,但是我这里心病,是精神内耗所致,所以还得自己医治。
我尝试了很多药方,因为玩手机的时间越多就越容易让自己焦虑,我把手机上视频app都卸载了。因为觉得自己知识储备不够,我便开始让自己学会做一个读者。因为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能力不足,我去报了一些能力提升的课程。但是这些还是没能完全解决我的焦虑。
我对这些药方都持续或间接的使用,想看下哪种药方对我的病症会有缓解,但是我的病却时好时坏。
r和我进行读书分享的时候,提到了王阳明,他创立了心学,心学的理念是“知行合一”,我读《明朝那些事的》的时候,没太明白这个人,也没太懂他的思想,对于《明朝那些事》这本书,我算是囫囵吞枣似的读完了,我又想着,《明朝那些事》都费劲读完了,但是还没读懂王阳明,着实有点不甘心。我便找到了一本电子书,书中讲了王阳明的一生,也讲了心学的诞生和发展。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想着,我一定要慢下来。慢慢体会。特别是读到:阳明心学能让人们浮躁的心在他的心学思想中找到一片宁静淡泊,能让人修正自己的思想,获得积极进取的力量。我更坚定了要读懂阳明心学。或许我能从中能找到新的药方。
读阳明心学时,他的心学或许对我真的有启发,又或是我刻意减慢读书的速度,融入更多的停留和思考,我开始知道自己真正精神内耗的原因是什么了。也知道自己真正要改变的是什么了。
我的所有药方都没有问题,但是少了服用药方的心态,总结亮点,第一:我需要让自己慢下来,第二:减少欲望
慢点看书,多些思考,读的快不一定读进去了,读得多不一定真的读懂了。
不是做所有的事都需要立马有收益,我尝试了去做一些“浪费”时间的事,我花半个小时去练习书法,我陪女儿叠了整整一个小时的千纸鹤。我陪儿子一起玩他的奥特曼卡片。做这些事的时候,我尽情投入。
我减少欲望,承认自己的不足,也并非一定想要改变。开始顺其自然。放松心态。
我接受一天天的“碌碌无为”,其实每个日子都应该很平凡,接受自己即将面临的职场危机,做好手中事,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我减少欲望,但是我也更加专注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就这样,我开始对症下药,并且有好转的趋势,王阳明的心学,我也继续在研究,希望自己之后也能写上一篇关于阳明心学的心得。
今天就写到这吧,虽然写得不完美,但是码字的快乐又找回来了,很开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