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作家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写道:“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她对儿子语重心长的一番话,同样适用于人在囧途的你我。
1.获得知识,增长智慧
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在短短几十年内,凭借读书你将人类几千年的文化成果尽收眼底,你经历了成千上万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此时,你便拥有了知识。那么,知识是什么呢?按照德鲁克的理解,知识是一种能改变某些人某些事的信息,即知识是一种方法论。拥有了知识,你便拥有了解决问题的“钥匙”。但是,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获得知识不等于获得智慧。智慧是个性化的知识,是知识内化的结果,决定何时何地使用知识。随着知识存量的增加,你的背景知识越来越丰富,那么你的推理判断能力便越来越强,因而你愈来愈有智慧。
知识的分类2.学会共情,理解他人
阅读,实际上打开了你与他人沟通的一扇门。通过阅读,你被三毛与荷西在沙漠爱恋感动,于是你懂得原来人生还可以这样。通过阅读,你被“满地都是六便士,却又人仰望星空”而激励,于是你明白人生要有所热爱。通过阅读,你看到了不一样的活法,每每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与你不同的个体时,你不在评头论足,而选择尊重彼此。
你是否有读书读到落泪的时刻?
我有。
《活着》中的主人老富贵,原本生在地主家庭,因为种种原因,家庭发生了许多病故。儿子,妻子,孙子都离他去,只剩下了他和他的小福贵黄牛。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他接受了生活的种种挑战后依然如此热爱生活?
3.继承遗产,造福人类
人与动物区别之一在于:人的文化性与社会性。人类借助语言文字传承继有文化,书籍是人类传承文化的“化石”。若你通过阅读,能够读懂古人智慧,并将其应用于现代社会,可不是在造福人类吗?
那么,我们如何有效阅读呢?
赤羽熊二在《麦肯锡高效阅读法》中提到:
首先,明确读书的目的。
在卷帙浩繁的书海中,你为什么选择这本书?你打算从书本中学到什么?读完后,你从书本中学到什么?只有明确读书的目的,你才不至于“混日子”,读过且过。正是因为你拥有明确的目的,你的应用的欲望与能力才越强。
其次,有序规划。
开始读书前,将读书列为重要紧急的常规工作,确定固定的读书时间,这样当你工作任务来临,你才能“雷打不动”。
读书后,有序规划后续生活。读了此书后,你的人生计划需要做哪些“加减法”?三个月后,你准备做什么?成为怎样的人?
再次,输出分享。
输出也是检验你前期积累与读书效果的重要凭证。读完一本书后,及时记录,制作读书档案,写读后感,与自己人生对话后,输出为一篇文章。实际上,这就是奥苏贝尔所提出的“有意义学习”。
最后,定期回顾。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隔三个月重新阅读,有的书甚至要一字不差的读。用我们今天的时髦的话——复盘。
无知的人是最不自由的。在我们这个时代,立足有两种种方式:一凭借势力立足(政治权力或者经济能力),二凭借理立足。理从哪儿来?从阅读思考中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