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我留意了几个讲座。现在我依稀记得给我几个讲座,比如朱永新老师,他提到了1个问题,比如如何整合线上和线下的教学资源?我觉得,作为一个教师而言,未来已来,我们需要改变。我还记得庄惠芬校长说了:“问题-挑战-应对-诊断-解决-复盘-优化-固化,教育终将在‘挑战-升维中找到回家的路,回归人的本身。’”我也记得专家钱志龙讲到了:“什么是最好的学习的几个视角,比如意义、兴趣、实践、伙伴、反馈。”他也提及了教学创新的五个方向,比如项目化学习、游戏化学习、生活化学习、个性化学、协作式学习。”回到我自己,最多的记忆是我的教学的意义、实践、反馈。
教师,这个美好的职业,有什么使命驱动,我以为,迷恋人的成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目光所及的地方,每一个人都有其独有的存在。愈加让我想到了自己要关注到不同的孩子。
提起我们的孩子,最能让我记忆深刻的不是那些考试得分多么高的人,反而是那些孩子,富有人情味,富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比如,在我的心田里,一个孩子回答一个学期老师的爱,他用到了一个词:“心疼”。那个词深深温暖了我的心。
记得有一次,电台主播调侃一个话题:“一个巴掌拍不响”有的人留言说“自己小时候,老师在解决自己的问题,总是会告诉她‘一个巴掌拍不响,你自己肯定有问题。’”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让我觉得,一个老师的使命是温暖孩子。
小学生总是会遇到各种各种的问题,我们自己要警惕把问题简单化,甚至是简单到不问青红皂白的一句评价。结果,那一次,电台主播播出了这个留言的人对自己的老师冷眼相看。
使命,勾起了我的许多回忆。那些年,那些事儿,在少年儿童的心里,他们是活泼泼的。我们要理解他们的心事儿。
殊不知,我的那些年,只能表面理解我的教育的苦与乐。直至我阅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诸多著作,我才真正明白了,教育的过程是有着复杂的意味,我们要有警惕自己的一言一行的做法。
多年前,我自己的学习已经是线上和线下结合。每个月要线上学习导师的分享。每一个年都要分享小伙伴的学习分享。为了让我的实践变得更为游刃有余,我逐渐让自己跟随着不同的团队。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我开阔了视野。目前,我跟随着“一课研究”、“跟着张文质教育写作”、、“跟随梦想团队”、“跟着“”寒假高级写作班”、“跟着新网师”。
不管是怎么样的跟随,尤其是寒假这么久,我一定保持着学习的姿态,还保持着自己的写作状态,还保持着对我的学生的学习的关怀。
我开始回想,我是如何能够把时间聚焦,因为我总是关心的是数学、教学、儿童、诗词、管理等方面。
尤其是,新学期开学,这注定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也想尝试,我要持续把自己学习的状态,尤其是线上和线下的学习方式逐步分享给我的家长朋友。尤其是在cctalk里有大量的学习资源,但是,哪一种分享的前提一定是,引导我自己的孩子们能够也获得一种长足进步。但是,儿童的学习和成长的学习注定不同,如何引导,还要引导我们的家长逐步认识到“未来已来”的趋势。
我开始回想,我最初接触的网络是利用qq空间进行直播学习。后来又借助cctalk学习了诸多,接着是用MOOC,尤其是加入了"新网师”借助“未来学校”、“云伴读”、“飓风教室”、“云大学公益课程”、“大疫面前,勇敢成长”等课程,学习了诸多内容。
我觉得,我们孩子也要逐步感受到优质资源的好,学习并且乐于接受。
我为什么热爱学习,并且坚持写作。因为我自己有乐趣,我有热情。孩子也会是如此,我们要带着孩子奔着一个个学习内容,兴奋而来,兴奋而去。
其实,同样是一个内容,不同的教法总是有不同的程度。有的内容教得形象,有的内容教得严谨。
教学的乐趣不是零碎教,而是有结构教、整体教。说起来是不是很轻松,但是围绕着有趣去教,围绕着教对去教。
这不,最近俞正强特级老师的《种子课2.0》正在回家的路上,为什么购买,当然我很想让自己教对了。这么说,还有很多内容我还需学习。
我想起,一年级的时候总是会遇到2+3=5,还有2+3=()+1,结果有的学生总是会错误,()里总是会填上5。那个时候,我就是觉得,哎呀,学生怎么又错了啊?原来,5和()+1是不同的形式。5是数,()+1可是算式啊。
因为,不同的含义理解导致了学生的不同理解。因此,作为基于内涵的自然数的定义虽然严谨,但是它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反过来,我们来反馈孩子的学习,当遇到了学生出错,我们还要反思一下,为什么这样的情况是会错的?究竟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找到了原因,我们好找到对策提升教学水平。
总之,使命、实践、反馈多下功夫,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