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别人文章上写了一段关于为人与为己的描述,细细想来,还真如文章所写的那样:
行善多是做给人看的,别人若见了、赞了,心中就喜,别人若不见、不赞,甚至是责骂、嘲笑,自己便会生出许多气馁、怨恨,这善也就行不下去了。
而为己,不管别人如何说,自家先仔细思量,体认得确实真切了,再去做,这便是为己。为己之人,不管别人见与不见,赞与不赞,自己知道就好,便去做,做了便觉心安、心乐。
或许,你会反问,如果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是陌生的或不那么亲密的时候,我们或许能够理解。
但是,如果是亲朋好友或工作中的同事,我们如何做到这点呢?换句话来说,我们如何在行善与心乐之间做一个平衡呢?
首先,你得明白凡事有个边界。行善与心乐的各自目的在哪?行善是他人想要的吗?想要行善只是我们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构想出来的结果。这个结果对不对,还得去往真实的世界里用行动去检验,然后根据结果的反馈来调整之间的差异。
这个差异来自双方的目的不同所造成的,或者还有未知的因素影响了结果而造成了差异。这个差异就可能让双方产生各种情绪,此时行善与心乐的心情可能全受到影响。
此时,你得反思,无论在事前与事后,并且还要进行必要的沟通。在《关键对话》中谈到两大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明确自己的对话目的,即我希望通过对话达到什么目标。
第二个原则是在对话过程中始终注意维护安全感,即让对方毫无心理压力地和你展开沟通。
进行对话沟通就是为了讲清行善的目的,以及事后的结果可能自己无法掌控,而出现“事与愿违”。事前要这样,事后也需在两大原则下阐述清楚。
其次,站在系统的角度来讲,如果把人比作一个系统,心乐就是系统输出的结果达到了自己预期的目标,或者系统的目标朝着你想要的方向前行。
由于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由人组成的社会更是个复杂的系统。让自己的系统目标与他人的目标一致有两个方法:
其一,双方有共同的具体的目标。例如,帮别人订一个外卖,就需要问清价格、口味等各种指标,他人描述越清楚,就越能完成这个共同的目标。
其次,双方有共同的期待的目标。例如,带父母去旅行是为了玩的开心,其他的,比如去哪玩,行程怎么安排等等细节,都要服务于那个共同的目标。然后,大家为了它而努力达成。
最后,我们都应该明白一件事: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掌控自己能掌控的,才能接受现实,做到包容,才会做到心安、心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