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放学回到家,从书包里拿出一张纸,纸上有一篇小作文,题目是“今天是个好日子”,小作文的右上角赫然有个红红的数字“22分”。
他高兴的对我说:“这篇作文是我自己写的,拿了22分。这些都是我自己编的(我理解他的意思是这篇作文内容都是他组织的)”。
“不错啊,老师评论:把你对这些好事的感受再具体展开写写,意思是,如果你能描述一些你的心理活动,分数会更高。”
其实,我读下来,严格来说,这篇作文给22分是鼓励分,因为其语言组织的并不很通顺,而且错别字不少、口语化比较严重。不过,我估计老师看到了孩子的进步,他能随堂写作文,说明他肚子里有料了,他能把自己的经历的所见所谓记录下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用心观察。至于所见所闻之后的“所想”,这方面是需要他加强的地方。另外,语言的组织肯定是有欠缺的,但这不是一两天就能解决,而是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实践才能改善。
之前让他坚持了一段时间的日记绝对是有作用的,这篇小作文的材料正是来源于那里。不过,我却漏了一个环节,在他写完之后,应该增加一步“修改文稿”,帮助他组织语言,至少要把语言捋顺,错别字尽可能减少。
至于写作的格式化,这更需要长期的练习打磨。不要说孩子,就拿我自己来说,也写得“天马行空”,写到哪是哪。要真比较起来,我和孩子也差不多,差不多同样处于“组织语言”的阶段。
当然,我深信,这门“技艺”靠不断的实践,读的多了、仿的多了、写的多了,哪有不好的道理。因为这就是一门技术,不靠运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