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今天上班的时候,和同事在交流工作布置时说到一个工作,考虑到补材料的难度,我在下意识的将我心中所想说出了口:“时间都过去这么久,我们怎么知道以前的工作到底是什么。。。”
抛弃任务完成的可能性不说,“工作是否能完成”,这句话似乎在我心中慢慢成为潜意识。每次接到有难度、需要烧脑的工作,头脑中的“小恶魔”立马张牙撩抓地趴在我的耳边,“完成不了。。。”,而在另外一边,“小天使”则蜷缩在角落里瑟瑟发抖。
除此之外,似乎还有很多事情与此相类似:上级交代我一个任务,我心急火燎地加紧做好,一旦出错便推倒重来;即便在做,碰到问题的时候,也如同小动物碰到了巨大的危险,启动神经应急程序,一挣,便不敢动弹了。这些问题,在我这种目标管理级别菜鸟级别人这里,显得尤为明显。
2
有人说运气也是实力的体现,我深以为然。今天,恰巧(其实根本不恰巧)看到了永澄老师关于《永澄:问题的唯一原因,用三层系统给出解释》,对于这个问题予以了阐释。在我的经验中, 碰到了此类的问题,头脑中首先冲上来的小人会说,不行啊、使不得、可能有问题、遇到难题怎么办,巴拉巴拉。。。好不容易说服自己,不要被困难吓着,应该勇敢向前,人生不就是在尝试么,于是鼓起勇气,硬着头皮上。
正如李宗盛在歌词里说的一样“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越过迷茫的“山丘”以后,我却发现,眼前依然是一片白雾茫茫。只是有动力,是远远不够的,破局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永澄老师说:在没有经过训练的小白的意识里,关于解决问题,更多人眼中思考的How的问题,即如何做好这件事。
没有做好这件事怎么办?会不会影响这,影响那?如果3W(what、how、why)可以作为一个立体坐标的话,很多人的思维中在沿着How这个的轴线上已经走得太远。而根本无暇估计what。这就如同美国大片中的场景,一群大兵好不容易冒着枪林弹雨登陆冲上了岸,却提枪四顾两茫茫,因为他们不知道what,战场是什么样,吓蒙了。
废话不多说,直接上永澄老师的套路:任何事情的解决,都需要有四个步骤:理解、判断、决策、改变。理解和判断是基础,决策和改变是在基础上所做出行为。同时,后者也可以促进和改进前者。
回到我们所构建的战争场景,在上岸后到夺下目标前大兵们需要做好哪些?
——理解:这次战役的目的是什么、可能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判断:遇到问题应该如何反应。
——决策:推演、分析确定攻占敌军阵地,爆炸碉堡的可行性方案。
——改变:投入后,等待结果出现,并及时变更决策。
3
越简单的东西,越是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我们在理解和判断过程中,往往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理解能力的有限、判断能力的制约(如判断不及时、判断失误)。除此之外,还有客观上受到环境和心理的各种影响。这在杰出的运动员的心理表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好的运动员有很好阅读比赛的局面的能力,并且掌控好场上局势,做出判断,在不同的赛时、区域投入不同的资源。
根据我们的实际经验,其实不难得出做好的理解和判断这两个环节,后面决策和改变就是水到渠成。这一次又要盗用永澄老师的心血结晶(由于只是试着自己写点文字,所以还请永澄老师及其团队原谅我的如此肆无忌惮地“侵权”)——三层体统模型。

有效层,指的是可以直接解决问题的层级,它是由S1、S2——Sn中的各种解决方案构成;在悖论层,有效层的各种解决方案(S1、S2——Sn)产生各种龌龊,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一览无余(如我夏天想去旅游,又不想被晒黑,各种小人在互相打架);到了解决层,就需要选取另一个角度,跳出原来的思维角度来构思。(其实,归结到一句话,就是解决如果。。。所以。。。之间逻辑关系出了问题,如何解决)
往往在悖论层,开始冒出复杂性的问题体系(永澄老师称为符合系统,Scps-System Composite )的苗头,因为这个层面以上,你需要调用如价值体系的资源来进行决策。而解决层面的系统(Ssol-System Solve),则让你升到高维度。
4
高手就是高手,能总结出这样的模式。但需要指出的是,发明模型的永澄老师指出,这个模型用在“理解”和“判断”环节上,在悖论层用If。。。then。。。来判断下层元素、本层论点、上层解决方案。但我觉得,更应该说在“理解”环节应用,理解为什么存在悖论,以及如何根据存在悖论采取解决方案。毕竟,“判断”环节已经是开始选取方案的阶段了。
回归到我最初的状态,碰到让人捉急的问题应该怎么办?
——理解。当前的情况如何,我有哪些资源,客观还原存在的问题,判断是否处在了悖论层。
——判断。我到底选择那一个方案,有哪些可能存在的问题。
——决策。当机立断下决定。
——改变。遇到问题了,及时改变,为时未晚。
最后,还要给自己设置一个触发器,告知自己,什么事情,应该先冷静下来,这样才是客观准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