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大尉说说读书
|大尉说说|2017-04-05|《为什么赞美有时不是一件好事?

|大尉说说|2017-04-05|《为什么赞美有时不是一件好事?

作者: 大尉说说 | 来源:发表于2017-04-05 10:26 被阅读0次

不评价的交流方式是怎样的

文丨李松蔚

图 | Pinterest

我教学的督导课上,我要求学生不要用「评价」的方式讲话。这不太容易,他们一开口忍不住还是评价。怎样是评价,怎样是不评价,他们并不清楚。

一些人误以为不评价的意思就是不批评。他们用赞美的语言:「你这里做得非常好。」或者:「我认为你是很优秀的咨询师。」但这还是在评价。

儿童教养的研究发现,「赞美」孩子并不总是有好处。有研究者让不同的儿童解数学题。解完一组简单题目后,研究者给了每人一句反馈。对一些孩子赞美他们的智力:「哇,你太聪明了!」而对另一些孩子指出他们的努力:「你刚才很用功。」然后,研究者给孩子们更困难的一组题目。因为聪明而受到赞美的会更担心失败,他们倾向于完成难度较低的任务,遇到困难更难坚持,易焦躁,甚至表现出自尊水平的下降。——赞美他的天赋,居然会打击自尊!

乍一听这与我们的直觉相反。但细细一想,又很符合我们的经验。

虽然赞美让人舒服,但它仍然是一种评价。它把人捧到极高处之后下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很可怕。当我们受到赞美之后,我们常常害怕自己配不上这种赞美,会为此平添不少压力。出于压力,我们会更愿意重复相同的工作:既然我这样做了就是好的,为什么还要冒险去尝试更多的可能呢?

更严重的情况下,我们干脆什么都不做。「你们都夸我文章写得好,但我也不知道是如何好法?我怕再写下去就会露怯。」我们用放弃来回应赞美

如果对一个小孩说:「哇,你这幅画太美了!」或者夸一个孩子下棋赢了:「你是小棋王!」他会很开心。但再让他画一幅或下一局,他可能就会踌躇。

评价接近于一种定义性的表达。对于它,你只有接受或者不接受,但很难有更多延展性的探讨。如果是现实的交流,很可能造成冷场:你都已经下结论了,我们还说什么呢?从这个角度讲,赞美甚至比批评更容易终止一个话题。批评好歹还可以反驳:你说我不好,我不同意!但是赞美怎么办呢?反驳也不妥,但承接下去又没有再讨论的余地。大家聊得好好的,我突然来一句:「我觉得大家都很好,很好,很好。」这会让场面的气氛暴冷。要继续聊,只有忽略这句话。

不评价的交流方式是怎样的呢?它只关注具体发生了什么,而不是进行抽象的判断,定义,以及对人的褒贬。一个不评价的老师,会这样问学生:「你最近常常不做作业,发生了什么呢?」而一个评价性的老师则会说:「你最近怎么老不做作业?」前者是在关心一桩事件的发展过程,而后者就只是在训诫。

后面这种情况下,老师根本不在意理由。他只关心对学生的定性,而这件事他已经做到了,「承认吧!你就是个差学生。」仿佛是这样的潜台词。可以嗅到明显的拒绝气味。如果你是这个孩子,只要低头认罪就好了,什么都不用多说。

通过前一种表达方式,我们则会更接近事件的真相。也许这个学生遇到了一些麻烦,也许他最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或者他在用这种行为传达某种态度,或者还有其它的什么可能。当我们采用一种非评价的立场时,就等于为这些信息的流通创造了空间:「说吧,让我看到它,我对你经历的这些事感到好奇。」你无须辩解,只需要单纯地描述你的经验就好,这就是我们此刻关注的。

通过不带有评价的交流,我们在做一件事:描述经验本身

经验的描述看上去最简单,但往往也最有力量。对于事物的认知和相互确认,远远比哪怕挖空心思给出的「赞美」更能表达出重视。对画画的孩子说:「这是你画的山,这是河水,啊,河水里有一只船,船上这个人是在钓鱼吗?哈,你还给他画了帽子!嗯,你在这边画了一个太阳,这边画了一个月亮,那是白天还是晚上呢?」你注意的是具体的过程。这些话里没有褒贬,但他们会感到自己做事被看见了。他们会乐于跟你讨论,也会更有兴趣继续做下去。

当你评价别人的时候,你其实已经假定了自己比别人更「懂」。但如果只是描述自己的经验,不懂的人也可以做到。我上学时朗读英语课文,我父母完全听不懂,但他们可以说:「我们听到你一开始朗读的语速很慢,声音很响亮,越到后面就越快,声音也越来越小。」这样的反馈对我来说有价值,我知道他们在认真听。这远比说什么「不错,读得真好!」要让我感到舒服。

不懂装懂的人,往往更容易给别人武断的评价。在我的课上就是如此,当我问学生「你对刚才这段话有什么反馈」的时候,他可能会这样(常常略带一丝慌乱地)回应:「我觉得很有道理,嗯,是这样。」事实上,他真正想说的是:「我没有反馈,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我刚才是走神了。」

我们都有过走神的经验。一些人认为它是不可以公开说出来的,因为对「走神」有评价:上课走神,说明我不够好。同样地,我们对「不懂」也有负面的评价,这才被迫「装懂」。所以你看,正是评价导致了这一部分经验无法被描述,造成的空洞就只好用更多的评价来填补。其实,所有的经验都没有好坏之分,心头的一闪念也是大拼图当中的一小片。即使走神,也不是一种值得批斗的恶习,它只是一段经验。「刚刚发生了什么,以至于你走神了?」

当我们观察一次走神,我们就有机会认识到走神背后的东西。可能是这个人最近的某种困扰,也可能是互动中潜伏的某些问题。我们对彼此的理解都会更深。不评价是一种温和的邀请,邀请我们打开更多的自己,同时也看到更多对方。

在我的督导课上,我不希望学生仅仅说「咨询师做得非常好。」我好奇的是,你体验到哪些好的感觉,在什么部分?是哪一句话,哪个动作,甚至哪个眼神,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还是说,你感觉到咨询师的脆弱,格外需要你这一句肯定?又或者你找不到别的话,才用这句万能的评价来敷衍?如果是最后这种情况,你是真的脑子一片空白,还是有话又不想说?你藏起来的是什么呢?

我不希望学生仅仅说「我认为上这个课没有收获。」我好奇的是,在课程的这段时间里你是怎样的体验?是困得想睡觉,烦得坐不住,还是复杂到无法思考?你所收获的信息是否都在预料之中?是否失望?哪些部分导致了失望的感觉?

我也不希望学生仅仅说「我觉得你做得不够专业。」我首先想知道,这里的「专业」是指什么?如果是「不够温暖」,那不妨这样描述:「刚才你说到这一句的时候,我感觉不太舒服,也许是你的语气带来的,我有一种联想,好像你没那么在乎这个来访者的感受。」或者他想说「没有足够多的理论支持」,那不妨说:「我注意到你的话里理论名词特别少。让我有一种不安全的感觉。」

一开始适应这种交流方式会很麻烦。但它物有所值:通过这种交流,我们会拓宽对经验世界的认识,也会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联系。当然,前提是我们对这个人感兴趣,而且发自内心愿意陪他一起,观察和探讨各种经验的流动。

是的,通过不评价的交流,我们表达出对人的兴趣。在前面的儿童研究中,还有一半的结果没讲出来,那就是另一些因为努力被赞美的孩子,会更愿意尝试新的挑战。一些研究者把两者的差异解释为:努力可控,而聪明不可控。但我还有另一个解释:努力是一个长期过程,并且充满了开放的可能性。当我们关注一个人的努力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说:嗨,你做的事我都看见了,而且我有兴趣继续看下去

— THE END —

.精彩语句:

1,研究发现,「赞美」孩子并不总是有好处。因为聪明而受到赞美的孩子会更担心失败,他们倾向于完成难度较低的任务,遇到困难更难坚持,易焦躁,甚至表现出自尊水平的下降。

2,虽然赞美让人舒服,但它仍然是一种评价。它把人捧到极高处之后下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很可怕。当我们受到赞美之后,我们常常害怕自己配不上这种赞美,会为此平添不少压力。

3,接到赞美会让我们产生压力,更严重的情况下,我们干脆什么都不做。「你们都夸我文章写得好,但我也不知道是如何好法?我怕再写下去就会露怯。」我们用放弃来回应赞美。

4,评价接近于一种定义性的表达。对于它,你只有接受或者不接受,但很难有更多延展性的探讨。从这个角度讲,赞美甚至比批评更容易终止一个话题。

5,不评价的交流方式是怎样的呢?它只关注具体发生了什么,而不是进行抽象的判断,定义,以及对人的褒贬。一个不评价的老师,会这样问学生:「你最近常常不做作业,发生了什么呢?」而一个评价性的老师则会说:「你最近怎么老不做作业?」前者是在关心一桩事件的发展过程,而后者就只是在训诫。

6,当我们采用一种非评价的立场时,就等于为这些信息的流通创造了空间:「说吧,让我看到它,我对你经历的这些事感到好奇。」你无须辩解,只需要单纯地描述你的经验就好,这就是我们此刻关注的。

7,经验的描述看上去最简单,但往往也最有力量。对于事物的认知和相互确认,远远比哪怕挖空心思给出的「赞美」更能表达出重视。

8,不懂装懂的人,往往更容易给别人武断的评价。

9,不评价是一种温和的邀请,邀请我们打开更多的自己,同时也看到更多对方。

10,努力是一个长期过程,并且充满了开放的可能性。当我们关注一个人的努力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说:嗨,你做的事我都看见了,而且我有兴趣继续看下去。

— THE END —

我们的公众号叫:大尉说说。闲来之时为大家推荐整理一些优秀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尉说说∣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公众号ID:daweishuoshuo

洞见 · 价值 · 美感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尉说说|2017-04-05|《为什么赞美有时不是一件好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det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