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皮囊》这个书名,是在橙子学院。记不清当时大家在讨论什么,只记得古少侠说皮囊这本书确实不错。也许大脑自动会对特别好、或者特别不好的评价有自动保存功能,所以,前段时间在微信阅读里面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毫不犹豫加入书架。
许是赠阅或购买的畅销书太多了,皮囊一直没入法眼。直到从西藏出差回来的前一天,忽然神奇的翻看这本书。按照从《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学到的技巧,先看目录,再看序,大致了解一下推荐者对这本书的评价。没想到,韩寒、刘德华和李敬泽作序。推荐人都属于重量级,想必确实是本好书。
不想照搬豆瓣等对该书的评价,只是谈谈看了四篇散文后的感情。
正如韩寒所讲,“好的文字带给人两种阅读感受,一口气读完或者舍不得读完”,于我而言,我却不舍得读完。开篇第一文《皮囊》中阿太那句经典的话语“肉体是拿来使用的,而不是用来供奉的”,想必会让所有人深有感触,尤其是在生病无奈的时刻。这不仅仅是指肉体,更加深入诠释了我们对待生活、对待命运的态度。
看《母亲的房子》会觉得心口压着巨石。不同于大部分的家庭,会首要考虑为儿子的将来买房攒钱。而作者的母亲,拼劲一生力气,都是为了给中风的父亲挣面子,在老家建起第一栋四层小楼。即便过去的岁月吃进万般苦头,受尽千般冷言嘲语,忍受亲人、丈夫、子女的抱怨和不理解,即便二层小楼即便列入拆迁范围,母亲也要拼劲全力,求得一家之主——长子的同意,为逝去的父亲修建四层楼房,因为村里还从来没有四层小楼,泉下父亲有知,也一定会日日骄傲。但我看来,倍感压力。不知道现在的社会,是否还有如此坚定的爱情、家庭观,一切以丈夫的脸面为第一。我并不赞成大男子主义,但是却觉得,如果能时时刻刻维护一个男人的尊严,这样的老婆得有多么爱丈夫啊。
《残疾》、《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让我哽咽,仿佛07年-08年的种种经历重新在脑海里演绎。我的妈妈也如文中的父亲一般,虽然病因不同,但结果都是中风偏瘫。文章字体行间透露出家里所有成员,为了让生活变得像正常一样,各个揣摩剧情、找到各自对的状态,都努力扮演着生活的强者、相信一切都会变好、恢复到最初完好的样子。
但随着时间的持续推进,每个人作为不专业的演员,越来越难以投入,表现出难以演下去的不耐烦。尤其是当我们同时真切感受到,疾病在他(她)身上堆积的重量时,便再也演不下去。
继续跟随着作者的文字,感受、模仿自己无法驾驭自己身体时候的窘况时,忽生一股悲凉。当年那个处处干活利索、一切家务都游刃有余的人,忽然变成偏瘫、无法行动的病人时,那种悲哀、绝望,都如此的真切与凄凉。
妈妈当年在医院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都涌上心头。任何细腻的感情、丰富的文字,都无法记录当年的所有。其实我想我的记忆是自动忽略它们的,因为每回想一次,内心就如刀绞一般痛不欲生。“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感受抱憾终身。
作者描述在医院中来回穿梭的镜头,让我重新身临其境。似乎所有医院的重症监护室的楼层都遵循着同一个排序原则。这种结论多么的精辟与准确啊。一直知道自己的文字苍凉无力,流水账式的记录让自己食之无味。但书中讲述的故事情节、细腻的真情流露,会让自己有种错觉,什么时候作者成为了自己的代言名词。
虽然有一睹全文的冲动,但内心的伤痛却让我停止下来。虽然情景的再现让我痛苦、流泪,但是却让我重新感受了当年妈妈的无助、绝望,整个家庭的极度恐慌。当体会到失去母亲的凄凉后,更深一步领悟了有妈的孩子是个宝。
好书需要慢慢读,慢慢释放情感,慢慢寻找缺失多年的爱与被爱。与作者在字里行间建立的共鸣,都会让自己不自觉地慢下来,只为寻找逝去的爱与珍藏的绝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