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孟子》中提出了通向成功的三个因素:天时地利人和。其中孟子认为,三者之中最重要的便是“人和”。孟子认为,所谓的“人和”,其实就是君主实施仁政,实行王道,能得到人民的信任的行为,但在历史的发展中,我们发现所谓仁政只不过是封建君主专制中的一席空话,由于地主阶级与浓民阶级固有的矛盾,君王永远不可能做出一心为人民的行为,因而在三国演义中往往会出现维护与赞扬封建王朝的行为,而对于人民起义(如黄巾军)却是刻意地污蔑与丑化。因而,在三国演义中,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三国演义中去挖掘其深厚的内涵,去举浊酒,喜相逢,笑谈古今之事。
浅谈杨修之死
杨修,何许人也?杨修者,杨彪之子也,杨彪是东汉末年的名臣,对汉室忠心耿耿。出生于名门世家的杨修从小饱读诗书,且看他的出场 :“松观其人单眉细眼貌白神清。问其姓名乃太尉杨彪之子杨修字德祖现为丞相门下掌库主簿。此人博学能言智识过人。松知修是个舌辩之士有心难之。修亦自恃其才小觑天下之士。”在三国演义中,一出场就有了对杨修的评价:自恃其才。那么杨修的死,到底有什么深层原因呢?让我们注意剖析。
杨修爱耍小聪明。
我们且看文中怎么写的: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乃今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也就是说,此时杀杨修的借口只是导火索,杀他的想法是日积月累起来的。
众所周知,曹操是一个聪明,但疑心重的人,对杨修,是连曹操都感叹自己自愧不如的人。首先有曹操觉得园门阔,就在门上写“活”,众人不知所以然,独杨修知道,而且还说了出来,曹操开始时虽有些忌惮,但是没有直说,后来曹操又在奶酪上写了“一合酥”,众人不明,独杨修直接取匙食之,曹操就更厌恶他了:大哥想要显摆一下,装一下小聪明,会拍马屁的人都知道,应该奉承上司,即使知道了也别说,要说也恭敬一点。但他杨修偏偏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自来”,选了一个最劣方法来显摆自己的小聪明,自然是死路一条了。
杨修说出了曹操心里的“小秘密”。
但显然,如果只是显摆小聪明,曹操也不会觉得这个杨修是个什么角色,最要命的是第三件事:曹操晚上睡觉不让别人靠近,他睡觉时被子掉了,一个士兵帮他捡,谁知竟被曹操拔剑杀死。事后曹操也是佯装不知道,但杨修偏偏说了一句“丞相非在梦中,而君在梦中。”意思是曹操想杀汉朝皇帝,自立为王。尽管这件事可谓是“路人皆知了”但杨修可谓是“枪打出头鸟”,无形之中更催生曹操杀他的欲望。
杨修干预了曹操选继承人之事。
曾经的曹植是曹操心头所好,他希望曹植继承自己的霸业。因此几次考验曹植,而曹植得到杨修的帮助后令曹操十分赞许,结果被人告发之后,曹操就失去了对曹植的信任,最终就选择了曹丕。
杨修的身份地位思想注定了他要死
首先,前文说过,杨修是名士出身,而且是东汉权臣的后裔,在传统的儒家思想熏陶之下,杨修自然是效忠于汉王室了。而他的父亲杨彪,也正是因为早早看出来了曹操的野心,而选择了身居虚职,来宣泄自己的不满,同时也是对曹操的抗议。但要知道,一个人这样其实并不要紧,要紧的是一群人都这样。曹操打着 “匡扶汉室”的口号去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汉”只是一个伪装,但是却能帮助他得到一大批名臣人才,就像荀彧、荀攸等人。如果让别人识破了,那么可能就会有许多人选择离开。曹操要打天下,必须要靠他们,因此杀杨修,其实也是曹操对于杨彪等人的一种反击:你们最好乖乖跟着我,帮我,不然就是死路一条,家破人亡!
连荀彧荀攸这两位大功臣都死了,杨修这个既没打过仗,又只会拆上司台的小角色,怎么可能不死呢?
“反骨仔”魏延
——浅析魏延是否真的有“反骨”
魏延的第一次出场,就给了我们一个凶猛莽撞但并非不明事理的形象:刚推到门外恰欲举刀忽然一将挥刀杀入砍死刀手救起黄忠大叫曰:黄汉升乃长沙之保障今杀汉升是杀长沙百姓也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当众共殛之愿随我者便来众视其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乃义阳人魏延也。
一出场就杀人,这个人可以说是三国演义里面最特别的一个人了。
那么罗贯中想表达什么呢?
哦,没错。罗贯中想给我们树立一个 “叛君”的形象。因此诸葛亮说:“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诸葛亮说魏延不忠不义,但是魏延真的不忠不义吗?
前文中写道:“却说长沙太守韩玄平生性急轻于杀戮众皆恶之。”说明韩玄这人本来就讨人厌,而魏投靠韩玄的原因仅仅是“自襄阳赶刘玄德不着来投韩玄;玄怪其傲慢少礼不肯重用故屈沉于此。”,原本他就是想投靠刘备的,但是没赶上人家的军队,就只好来到了韩玄这里了,而且韩玄嫌他傲慢无礼,不肯重用他。那魏延他投靠的这个公司,自己又信不过老板,老板也信不过他,这种合作关系又怎么可能正常地维系下去呢?如今他斩韩玄献城其实就是给自己的面试交上答卷,来获得刘备的信任。
再换一个角度来讲,如果在斩黄忠之时,魏延不出手相救,选择效忠韩玄,那黄忠一定死,而黄忠其实是唯一一个能与关羽匹敌的人,如果他死了,那长沙肯定不保,韩玄和自己的将士即使投降,可能也会死,为什么呢?
且看关羽:关羽只带了500刀手,连骑兵都没有,而他却是信誓旦旦地向孔明和刘备保证一定斩黄忠韩玄二人。关羽看见子龙和翼德都打了胜仗,自己却在守城,怎么说也不可能高兴,而且他还有点狂妄轻敌,这种条件下的关羽,是不可能留韩玄等人的活路的,他一定会“大开杀戒”,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如此看来,魏延反韩玄,其实是在理性与感性结合下做出的决定。
还有一个问题,别忘了赵子龙在攻打零陵时,巩志也造反了,最后还做了武陵太守。同是反叛,孔明为什么不杀他?
说明其实这一幕,是假的。
到了后文,孔明说他死之后,魏延必反,而后文中,魏延的确作乱,不过他是真反还是假反呢?依据三国演义我们知道,魏延的的确确是要造反,但是且看正史三国志是这么说的“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也就是说,魏延当时并非像罗贯中所说的那样,弃汉投魏。他火烧栈道,困杨仪的根本原因,是“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仅仅是由于他曾经和杨仪有过节,和杨仪关系不好,又听闻诸葛亮安排自己给杨仪殿后,就心里不高兴,提前走了,还断杨仪姜维的去路,最终被马岱所杀,尽管他从未想过背叛蜀国,却由于私人恩怨而害死了自己,也害死了杨仪,还落得个“反贼”的“莫须有”的骂名。
蜀国一员虎将,竟如此意气用事,原本他是接替丞相的热门人选,谁知竟因自己的一时冲动,葬送了自己的前途和生命,也使蜀国失去了两位优秀人才,此等小肚鸡肠之人,怎能承丞相之位?
司马懿——演员
初读三国演义呢,觉得司马懿这个人好像是突然冒出来,然后捡了便宜,又没什么才能,也没什么功劳,最后却“偷”到了魏国,他的孙子就做了晋国皇帝,因此打心底就不怎么喜欢他,觉得他是个卑鄙无耻的窃贼,然而后来渐渐再回顾全书,发现司马懿并非如此的无能,而且相当聪明,而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一个字“演”。
初演病人
首先司马懿在曹操的部下一直寂寂无名。第一次出现,也仅仅是提到名字而已。司马懿的出仕之路,可是与许多名臣大相径庭的:“当时曹操正任司空,听说司马懿的名声后,派人征辟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见东汉政权已经被曹氏控制,曹氏又是阉宦之后,不想屈节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症,身体不能起居而不出仕曹氏。曹操不相信,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曹操为丞相以后,使用强制手段征召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对使者说,他如果还和以前一样躺在床上不出仕,便将他逮捕。司马懿听说后非常畏惧,只得就职。曹操让他与太子往来游处,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要知道,当时的曹操是多少人争着抢着去为他效力的,但司马懿不买账,说是看不起曹操。可是后来,当曹操这怎的去强迫司马懿去做官的时候,司马懿还是灰溜溜地答应了。
再演奴才
曹操最开始是很猜忌司马懿的,曹操逐渐察觉司马懿“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但是后来司马懿答应了还要勤于职守,废寝忘食,遂使曹操安心。曹操也就放心地把辅助曹丕的重任交在他身上。司马懿其实早早地就看出曹操废汉的想法,只是他并没有直说,而是一直在支持曹操称帝,直至耗死了曹丕、曹爽,到了8岁的孩童曹芳当皇帝的时候,司马懿才露出马脚。
三演病人
随着曹爽与司马懿共同执政之时,曹爽不断地架空司马懿的实权,来壮大自己的人马,想要实现专政。司马懿就再次使出拿手好戏——装病,避免见到曹爽,让曹爽看低自己,再借一机会,发动高平陵之变,表面上赦免曹爽,却暗中报复,偷偷杀掉曹爽。
有人说司马懿是冢虎,就是在坟墓前等待着别人并给予致命一击的老虎,司马懿不断地在政治斗争中掩饰自己,埋藏自己,很少与敌人正面交锋,他是一位典型的机会主义者,选择等待最好的时机,用一些并不光明的手段,给予别人致命一击。也因此在后世中我们的确看到大部分对于司马懿的评价都不友善。他事君不忠,待人不义,说一套做一套,并不符合儒家对于读书人的要求。可是换一个角度讲,无论是过去的政治斗争还是现在的职场竞争,社会中总是会存在着形形色色的人,如果我们遇事都盲目的表达自己,不会收敛与保护自己,我们也许就只能成为会成为魏延那样的一介莽夫而已了。
我我眼中的刘禅
关于刘禅,历史上争论很多,普遍看法是把他看成是昏庸无能,乐不思蜀的君主,觉得他是弱智,毫无能力。在此用这个题目,我也希望为正史中的刘禅稍稍平反一下,有不妥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多多指教。
刘禅被看作昏君,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让我逐一讲讲:
一、听信小人
蜀国作为三足鼎立的三个国家中,是最早灭亡的。而刘禅在执政的晚年也的确由于听信小人的谗言,在一些政策方针下做出错误的判断,导致最终加速了蜀国的灭亡。但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说,哪个君主身边没有小人呢?蜀国的灭亡其实是必然的,是社会生产力决定的。蜀国处于中原西部地带,地处蛮夷,经济萧条,粮草经常是不够的,在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时候,几乎每一次都是打到粮草没了,就掉头离开。再加上蜀国人少,兵力不足,而军事设备上更是远远落后于魏国(晋)。
二、荒淫无度
其实说刘禅治国无能的可能都不太了解正史。虽然说刘禅在治国理政的政策上没有太突出贡献,但相比起来,其实百姓也算是能安稳度日了。我们来看看另外一个国家的后主。
孙皓之淫刑所滥,陨毙流黜者,盖不可胜数。是以群下人人惴恐,皆日日以冀,朝不谋夕。其荧惑、巫祝,交致祥瑞,以为至急。昔舜、禹躬稼,至圣之德。犹或矢誓众臣,予违女弼,或拜昌言,常若不及。况皓凶顽,肆行残暴,忠谏者诛,谗谀者进,虐用其民,穷淫极侈。宜腰首分离,以谢百姓。既蒙不死之诏,复加归命之宠,岂非旷荡之恩,过厚之泽也哉!
孙皓的残暴、奢侈、荒淫无度,刘禅可比不上吧。
三、治国无能
刘禅治国无能其实并不真实。在诸葛亮死后,有过一场魏延和杨仪之间的类似于丞相之位的纷争(毕竟谁也不甘心当对方的手下)。自此之后,刘禅就废丞相这一职位,而立蒋琬和费祎二人,互相制衡,从而减少一人专政的危险。而我们知道,权利之间的制衡其实目的就是为何中央集权统治,如果刘禅真是傻子,又怎么会懂这些“帝王心术”?
四、乐不思蜀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刘禅真的“乐不思蜀”吗?我认为不是。首先,刘禅绝对不是个弱智,至少他还不算一个彻底的昏君。而比他更昏的李煜,在亡国之后尚且发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叹,刘禅不可能不会。我认为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刘禅他明哲保身,希望保住自己和从前大臣的性命。那么再想想,如果刘禅想做下一个司马懿,下一个勾践呢?如果当年越王勾践没能成功,也许我们对勾践的印象也只会是亡国之君,就更没有“卧薪尝胆”“复仇吴国”的后话了。
高一1班
陈尚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