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数据库发展的起步阶段,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到2000年这段时间。我们看到,在这段时间里,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于数据库的需求集中爆发,但同时,却没有国产数据库产品能接得住这庞大的市场需求。再加上,当时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于是,来自国外的数据库产品迅速占领了国内的数据库市场。不过好在,我们国家对于数据库的自主研发,在这个阶段,也已经起步了。进行研发的主体,主要是来自高校或者跟高校合作的研究所,都是非营利性质的。他们的研发资金,主要来自政府的科研经费支持。
后来,在2001年前后,这些研究所迎来了一次大的转变,他们把数据库理论的研究跟产品的开发分开来,专门成立了企业来负责数据库产品的开发。因为在当时,数据库管理系统研发被列入了国家“十五”规划项目,支持经费达到了千万元的量级。但是,科技部明确要求,项目的申请方需要是企业实体。所以,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前面提到的,人民大学的数据库研究所,就成立了人大金仓公司;华中科技大学的数据库研究所,成立了武汉达梦公司;航天所的数据库研究团队,成立了神舟通用公司。这几家公司不仅是我国国产数据库研发的开拓者,而且直到现在都是这个领域的主力,我们后面也还会多次提到它们。
这些最早的国产数据库公司,在成立之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自己研发出的产品,跟国外的数据库产品,性能差距太大。
当时在国内占据市场份额最多的数据库,是美国甲骨文的Oracle数据库。书里有一个比喻,说:如果在21世纪最初的那几年,一般的数据库系统是奥拓、夏利、拖拉机,那么Oracle数据库无疑是数据库界的劳斯莱斯。据一位当时从事开发的人员回忆,他在刚刚接触到Oracle数据库的时候,感受到的是震惊。虽然他们之前从未进行过针对Oracle数据库的培训,但是一打开就知道怎么用;而且,虽然有差不多100个人在同时使用数据库,但所有人都感觉自己在“独霸”服务器,体验非常顺滑。这让所有人开始真正意识到Oracle数据库的威力。
像这些产品性能差距的背后,是企业技术能力的差距。可以这么说:在21世纪最初的那几年,如果国外数据库企业已经是能奔跑的青年了,那么中国的数据库企业还只是蹒跚学步的幼儿。
那么,既然技术能力差距大,我们能不能就干脆不要自己研发了,一直买国外的数据库来用呢?这样岂不是又好用又省事?
回答显然是不行。要知道,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核心,一个行业、一家企业选用了什么数据库,就相当于把自己生产过程中的全部信息都托付给了它。而如果我们国内的所有企业都用的是国外的数据库,显然会威胁到国家信息安全。2001年底,我国正式加入WTO,越发深入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在全球化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较量日趋激烈,信息安全成为一柄悬在各国上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需要我们时刻保持高度警觉。
所以,打破国外数据库企业对中国数据库市场的垄断,成为当时国产数据库企业的头号使命。国家层面也非常重视对国产数据库行业的培育,一直在选苗子,培育好苗子。当时,国家层面除了给国产数据库企业经费支持以外,还会对他们开发出的产品进行专家评审、项目测试。而国产数据库企业也很争气,到2007年的时候,我们已经研发出了足够成熟的产品,可以推向市场、跟国外的数据库产品进行较量了。
但是,让这些数据库先锋目瞪口呆的是,当他们拿着自己研究多年的成果,想在市场上一展身手的时候,发现并没有用武之地。像那些对数据库需求最大的行业,比如金融、电信、航空,等等,它们并不愿意批量采购国产数据库产品。
这背后的逻辑也不难理解,因为在这些行业最需要数据库支持的时候,国产数据库“并不在场”。比如,就先拿河南的电信业来说吧。2001年,手机大量出现以后,河南移动的数据量从十几万GB迅速增加到90多万GB,并且以每年约500万GB的数据量增长。2003年,手机进一步普及以后,河南移动的用户数量很快就增加到了3000万户,原本数据存储设备也就需要三五台,后来增加到了几百台。但当时,还没有成熟的国产数据库可以用,所以,Oracle数据库就横扫了河南电信业这块市场。
在很多其他地方、其他行业,也都是类似的情况。那段时期,就很像是,一大批将士急着拿武器上战场,但自家镇子上打武器的铁匠还没完活儿。这个时候,隔壁镇子先送来一批高价成品,拿起就能用。大家也只能掏钱来买。等到了后来,用隔壁镇子的武器用得称手了,也不太想换了。
所以在2008年之前,国产数据库一直没能在市场上施展拳脚,主要还是在国家财政、军事领域发挥作用,重点完成国家扶持的项目;在市场上占到的份额只有4%。这对于国产数据库企业的成长非常不利。因为数据库产品在开发出来后,需要在市场实践中不断试错、验证、迭代,而如果用户少、实践的机会少,产品成长就会很慢,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
好在,国外数据库产品并不是无懈可击的。除了我们前面说的信息安全问题以外,它们还有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价格高,而且是非常高。
比如,拿Oracle数据库来说。一套数据库系统有4个CPU,1个CPU有8核;也就是说,一套数据库系统有32核。当时,Oracle数据库是按核收费的,1核就要几十万元,那么32核就可能要上千万,更别说有的大型企业需要上千套数据库,那就是百亿级的支出。另外,Oracle数据库的标配是IBM生产的小型机,还有EMC生产的存储硬件设备,业内把这三种设备合起来简称为“IOE”。对于企业来说,斥巨资买齐“IOE”之后,用于维护这套设备的整体费用也非常高,一笔又一笔的巨额账单让人心慌。
在巨额费用面前,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公司,都开始寻求另一种解决办法。这个时候,敢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出现了,那就是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2008年一个寻常周五的晚上,人大金仓、武汉达梦等几家数据库企业,都接到了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的电话,想咨询业务合作。注意这个时间点——周五的晚上。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时间点呢?这是因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对数据库系统的要求是每天24小时不间断,节假日也不例外。所以,为了保证数据库系统能正常运转,现场调度中心需要随时都有数据库工作人员值班。周五晚上有人接电话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这家数据库企业连入围的资格都没有。
好,在周五的晚上,国家电网跟接电话的企业初步聊完了合作意向,又指派它的开发单位,做了进一步的调研,得出的结论是国产数据库可用。
随后,国家电网又把3家国产数据库企业聚在一起,进行PK。给出的考题是,建立四川省南充市的电网调度系统,并且要在1个月之内,把当时在用的Oracle数据库业务,全部移植到国产数据库系统中,哪家企业先搞定,就用哪家的数据库,直接上线运行。最终,是达梦数据库赢得了这场PK。国家电网也信守承诺,安排达梦数据库系统上线。并在试用了几年之后,开始大规模采购国产数据库系统。
国家电网跟国产数据库的成功合作,帮国产数据库在市场上打开了一扇门,带来了更多的客户。像中国民航信息集团、江苏中烟工业公司等大型企业,也陆续开始采购国产数据库。
在跟这些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国产数据库也在根据实践反馈,不断迭代优化自己的产品。而且,他们的观念也在发生着转变。以前总想着要去替代Oracle等国外数据库,但在实践中,国产数据库的销售人员不断地和产品研发人员反馈,说要想替代Oracle太难了,因为代价太大了,所有的数据库管理员已经熟悉了使用Oracle,他们虽然觉得国产数据库可以一试,但是希望不要改变太多,不要改变代码语句的语法。所以,国产数据库必须得在内核引擎、语言处理等方面,都能兼容Oracle系统,尽量不让用户改变过去的使用习惯,这样才能赢得市场。这是一个由销售倒逼产品改善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