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父亲走后,家中从此缺少了一位取报、读报之人。于是乎,我替代了老父的角色,每日里,无论何时,只要有到家中底楼,总要先到电梯旁的那个信报箱中取走当日所收到的所有报刊与杂志。
在家中,订阅《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福州晚餐》、《海峡都市报》还有《每周文摘》已有好多好多年了。读书阅报已然成为生活的一种习惯。
而在我,早前,有剪报黏贴于笔记本的习惯。使用电脑后,改为看报,剪报,再通过扫描仪扫描成电子文档,分类存档,方便随时阅览。
似乎是在上周的这么一天,打开每天都要浏览的《海峡都市报》,在A11『书香·人情』版,看到本周的命题:八一七路记忆之①
哦,八一七啊八一七,熟悉的八一七,曾经的八一七。或许于大家而言,它仅仅只是省城的一条南北走向的主干道,是1949年福州被人民解放军解放的纪念日。而于我,或更具有特殊的某些意义。因为,它见证着我曾有过的那段无比柔软的青春时光,也沉淀着我所经历的沧桑过往。而今,从中年迈向人生的更深处,惟愿时光慢行,岁月静好。
感慨系之,借助简书APP,信笔写下这千余字的短文:
八一七路:从吉祥山到中亭街
N:山鸣鹧鸪(福州 · 福马路)
是在上世纪,1980年最后的这么一天,我们这些78或79二届不幸的高考落第生,以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批招干生的身份,幸运地迈进福州市人民银行的大门(八一七路吉祥山)。由此,我也把自己生命的行走轨迹对准了八一七路。
5个月的培训期飞快地过去。1981年初夏,我们这批新晋入职的员工大部分被分配到市辖四个城区(鼓楼、台江、仓山、马尾)的办事处,只有少数幸运儿被留在吉祥山人民银行机关本部。
很快,我也走上了八一七南路中亭街储蓄一线的柜台。点钞、手工记账、复核、卖贴花,在老同志倾尽全力的传帮带中,我们逐渐熟悉了业务,成为了各自单位的新生力量。回忆那些年,记忆尤深的,是在借调小桥储蓄所期间,每逢下班打烊结账,总会和所主任及师傅一起,将一天里结余的票款凭证放进布袋,围上封条,塞进镀锌的小箱子,放置在自行车坐垫上,一行三、四人,旁若无人,慢悠悠地牵行到中亭街办事处入库下班。真真怀念那段人心纯粹的无暇时光啊。
许是一线工作太过繁琐与单调,同时也是命运的使然,1983年春夏间,历经苦读与参加全国统考,在9月的秋季,我们这批干训班的学员们以中央电大八三级经济类金融专业全日制学员的身份再次团聚在吉祥山,组成各40人的两个教学班,带薪脱产学习。整整三年,横亘在单位食堂与教学楼之间的八一七路,陪同我们经历了单位人、工两行的大分家,见证了我们的寒窗苦读与学业上的收获(更有学业爱情双丰收的)。毕业后,许多同学藉此去了省市人行、工行机关本部,走向了更广阔的施展才能的天地。而我,依旧默默地回到了中亭街,在基层单位,从一线会计,到二线行政秘书,再到信贷岗位。行走的轨迹依然还在八一七路上。
谁又曾想到,1999年,利嘉集团的中亭街改造,让我所在的单位整体搬迁到吉祥山八一七中路600号,我也再次回到熟悉的吉祥山。不久,我被调岗,再一次下到一线柜台,从柜员,到柜所副主管,再转回公司信贷岗。命运,似乎总是在轮回着,并且和我开着玩笑。再后,又过了经年,在2006年的春季,我们终于回迁中亭街。
也就是那年八月的夏天,我终于选择了离职。离开工作了廿余年的央企单位,不为什么,只是想为自己的人生增加些许斑斓的色彩。自然,八一七路,也从此不再是我生活的主要轨迹。
从吉祥山,到中亭街;从懵懂的青春年少,到负重的沧桑中年。26年的光影流年,一个人1/3的生命年轮和2/3的职业生涯就这样或深或浅地镌刻在了这条从中段到南段的八一七路上。
如今,我的生活轨迹早已脱离八一七路。然而,那些年,发生在八一七路吉祥山、小桥头、中亭街的风风雨雨,悲欢离合,却从未从我的记忆中消失。毕竟,它们承载了我生命轨迹中曾经的过往。
↓ 下图为八一七中路600号吉祥山工商银行福州分行办公大楼(摄影:陈爱娟)
八一七路:从吉祥山到中亭街这是第一次向报纸投稿,我知道,篇幅太长,会被删减。但我更知晓,以我的金融机构的从业经历及与八一七路的万千纠葛缠绵,不会再有第二人写这种题材。视角独特,感情诚挚,这是文章应具备的二大要素,我是兼而有之,故而信心满满。
感谢编辑采用了该文,并刊载于今日(2017年10月23日)的《海峡都市报》A11版。文章因版面原因被删减,题目也被编辑改得恰到好处:《你的八一七路,你的光影流年:吉祥山上,银行生涯》。
八一七路:从吉祥山到中亭街是的,八一七路是我的,也是你们的。但那些年,流淌在这条路上的那些我的光影流年,终究是属于我的,也将永远是属于我的,我的朋友,不是吗?
2017年10月23日 · 福马路
↓ 吉祥山火警瞭望塔,图片来自网络。
八一七路:从吉祥山到中亭街↓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亭街,图片来自互联网。
八一七路:从吉祥山到中亭街2018年11月13日发布于『简书』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