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5月27日,也就是300多年前的今天,吴三桂放清军入关。既然昨天写了袁承焕,今天接着聊聊明朝的故事吧。
要说崇祯皇帝真是个倒霉的家伙,交给他的是这么一个烂摊子:先是阉党;接着几年大旱,农民起义;然后后金崛起,又出了一个特别厉害的领皇太极…所以,尽管崇祯实在是个劳模,勤勤恳恳没过一天的好日子,却内外交困,无力回天。
虽然说,明朝的前几代皇帝已经“作”得够呛了,但是,上帝其实还是给大明留了机会的:农民起义军其实曾经差点全军覆没,张自忠也曾经投降过;洪承畴的战略也差点成功,只要再坚持一小段时间;皇太极在胜利之后要求议和,差一点议和协议就能够签订了…,都是差了那么一点点,但是却没有“如果”这枚果子。
崇祯算是明朝很难得的好皇帝了,但是在那个特殊时期,他的能力不足以来挽回败局,而且,他是要为大明的灭亡负很大的责任的。他的性格,决定了他走向景山的结局。
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 急躁
前面提到的每次围剿农民起义军,或是打任何仗,崇祯都没有耐心,他特别着急要结果,所以很多仗都是打着打着就撤了,永远不能彻底解决。
第二. 不能担起骂名和责任
皇太极提出要议和,虽然合约的确是不平等条约,但是可以拖延时间,避免两线作战,只要不死,就还有希望啊。崇祯是多么想议和啊,但是不小心消息走漏,大臣们一指责合约丧权辱国,崇祯就不敢担负这个责任,把议和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还杀人灭口,因为怕背上千古骂名。
那些大臣们其实都该死,就会浪费口水,又不能上前线带兵,打又打不过,还想签平等条约,做什么白日梦呢?弱国无外交,倒霉的都是老百姓。
第三. 干预前线指挥
你说无视频无直播甚至连个电报也没有,总是下圣旨干预指挥,你让别人怎么打啊,特别关键的松山之困就是这么功亏一篑的,再坚持一点点时间就胜利了,因为皇太极已经无钱无粮无给养了,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虽然他胜利了却要求议和的原因,但是一切被崇祯给毁了,而这场战争太关键了。
第四. 内讧严重(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虽然明朝表面上是灭亡于农民起义和清军入关,其实整个看下来:整个官僚机构臃肿、混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为了一点私利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互相陷害、倾轧、把许多有能力有个性有可能拯救国家的人都给弄死了。崇祯曾经特别生气的说:“朕不是亡国之君,你们却都是亡国之臣。”这句话其实一点都没有错,一个帝国的力量大部分都用于内耗了。
但这同样也是崇祯的问题,他虽然心中明知却无法改变,还是能力不够。
所有的堡垒其实都不是从外部攻破的,都是因为内部腐烂不堪,从而轰然倒塌的。
第五. 软弱
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之前,崇祯打算迁都南京,当时时间是来的及的,但是重臣们都反对:我的宅子我的家财啊!
崇祯在大臣的强烈反对下退缩了,留给了整个大清完整的高级官僚系统和治国的全部班底,还造成了后来南明政权合法性的争夺和内讧等无谓的消耗。假设崇祯坚决要迁,想象一下:最差的结果不过是明朝灭亡。皇帝在,大臣在,南方的抵抗力量在,谁知道会有什么变化?
可历史,永远也不能重来。
李自成也要求和平谈判,他还是一个农民,对皇帝还是有着天然的敬畏。崇祯召集大臣们商议,大臣们的嘴巴像是全部被502胶水粘上了,无论皇帝说什么,就是没有人搭话,鸦雀无声。崇祯气得都不行了,让太监在墙上写了这么几个字:文臣都该杀!可以想象的出,那种无奈和绝望,那一刻,他一定想起了,被自己杀掉的那些为他浴血奋战的武将们。
再也没有任何机会了,崇祯蹒跚着,爬上景山,身边只有一个小太监,还紧紧地跟随着。
崇祯叹着气:太累了,终于,解脱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