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女娲造人”最早的出处,见于东汉泰山太守应劭著的《风俗通义》,书中只是《皇霸·卷一》提到了《春秋》、《礼记》、《尚书》等关于“三皇”的不同说法,有伏羲、神农、燧人、祝融、女娲,应劭自己分析他们的贡献,认同《尚书大传》的说法,伏羲是人皇、神农是地皇,燧人是天皇,这三个应该是三皇,最后才是祝融、女娲。另外还在《第六卷·声音》中还提到了乐器簧的发明,应劭引用大约是由先秦时期(亦有说汉代)史官修撰的《世本》中“女娲作簧”说簧是女娲发明的。除此之外就再没有关于女娲的记载了。
也就是说应劭书中并没有提女娲造人的故事,为什么我们还说,造人的故事最早见于《风俗通义》呢?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风俗通义》三十一卷、录一卷,应劭撰,梁三十卷”,后人始知南梁时为三十卷,《新旧唐书》都说是三十卷,但不知什么原因,可能是因“安史之乱”遗失,然而到了宋仁宗时,就仅存十卷,时著名科学家、宰相苏颂(就是发明水运仪象台那位)曾校注过《风俗通义》,他手中只有十卷,收集一些佚文编在《佚文》部分。
正是在这些佚文中,提到了“女娲抟黄土作人”,佚文是从宋太宗《太平御览·第七十八卷·皇王部三》中发现的,其中“女娲氏”条,引《风俗通》一段话:“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縆人也。”
这里首先就有一个问题,“女娲造人”的故事,是不是真的是应劭所作。因为唐中后期的马总所编的《意林》中,记载的《风俗通》就已经残缺不全了,《宋史·艺文志》“杂家类”就记载“应劭《风俗通义》十卷。”晚清学者章学诚就认为,《风俗通义》原本就是十卷。反正现存的十卷中,都没有“女娲造人”的记录。
故此我们不禁怀疑《太平御览》中的这段“女娲造人”的故事是从哪来的。为什么是单单是“黄土”,正好和我们的肤色一致,还特地说“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縆人也”,要知道宋朝自建立起,就社会矛盾比较尖锐,四川还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口号就是“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一个王朝刚建立,就爆发农民起义,实属罕见。很可能是为缓解社会矛盾,自己编造出来的,为“贫富不均”找借口,要不为什么刚到宋仁宗时,苏颂重新校注时手中就又只有十卷了,编《御览》时的《风俗通》哪去了,才几十年就不见了。毕竟宋真宗还自编过“天书封禅”的闹剧。
北宋宋承编的的《事物纪原·卷一·天地生植部》“人”条,也是用《风俗通》这段话,和《太平御览》一样。宋承大概是宋神宗时代开封人,“自博弈嬉戏之微,鱼虫飞走之类,无不考其所自来”,这个人特别喜欢考证什么是怎么来的。这本书甚至有人认为是明朝成书的,因为提到“宋朝”都用“宋朝”,而应该是“本朝”。不管怎么样,总是在《御览》之后,作者也许根本就没看到过《风俗通义》,而是直接就照抄了《御览》。
总之,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关于“女娲抟黄土作人”,确切的文字,最早都已经是北宋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