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0-10-28

2020-10-28

作者: walterblack | 来源:发表于2020-10-28 03:17 被阅读0次

    美国营销学者将二战后的美国代际划分为四个世代,即“婴儿潮一代”(1945年-1965年出生)、“X世代”(1965-1980年出生)、“Y世代、千禧一代”(1980-1995年出生)、“Z世代”(1995-2010年出生)。Z世代即我国通常所说的“95后”、“00后”。2018年,第一批95后步入社会,第一批00后成年。这个群体已经“C位出道”,接替千禧一代逐渐成为全球各文化场域和消费市场的主力军。Z世代的成长过程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是随“机”(计算机)长大的一代人,被认为是真正的互联网原住民,因此也被称为“网生代”、“数字原住民”等等。据统计,截至2019年,全球Z世代共有24亿人,占全球人口的32%。其消费能力达到440亿美元。[1]

    由于Z世代生活在网络世界中,互联网是他们获取信息、人际交往和共享资源的主要工具和平台,因此他们对于虚拟环境有着较高的依赖性。数字化生存是他们与既往世代最显著的区别,信息环境形塑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审美标准。

    Z世代的认知特征:

    [if !supportLists](一)[endif]知识量丰富但辨别能力弱。

    Z世代生活在科技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从小便能熟练操作计算机与使用网络,并通过新媒体这种便捷的媒介来获取广泛资源、拓展知识面、提升自我修养与能力。互联网大大拓宽了他们获取信息的资源,他们也更加倾向于利用上网来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但网络社交的开放性、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使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Z世代缺乏社会经验,三观未定型,辨别能力弱,接触一些过于偏激的信息与观念会使Z世代片的世界观片面化,甚至会发生一定程度的价值观偏移。

    [if !supportLists](二)[endif]学习兴趣浓但认知碎片化。

    Z世代思维活跃,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学校的课程早已不能满足他们。互联网为Z世代的自我充电提供了平台,开辟了新的教育途径。Z世代可以更快更全面地获取知识及信息,且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他们也乐于使用各种网络资源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但另一方面,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也造成Z世代的认知和表达碎片化。Z时代从小就浸泡于各种社交软件、短视频软件等上的碎片化信息中,对篇幅长、有深度的内容缺乏耐心。他们大多思维跳跃,在媒介消费时表现出高频、高剪短的特性,频繁访问却匆匆驻足,信息传受状态上呈现出断裂、间歇、不深入的特点。

    Z时代的心理特征:

    [if !supportLists](一)[endif]渴求分享社交但沉溺虚拟交往。

      Z世代情感丰富,他们渴望交流和陪伴。贯穿他们日常生活的是分享与社交的需求。无论是他们的媒体使用习惯,还是网上购物习惯,都有着分享与社交的内在动因。但这种分享、社交的心理需求主要是通过互联网获得满足的,如“晒”被认为是Z世代的一个显著标签,在网上晒自己的日常生活、经历爱好等等,这是一种希望被认可、被肯定的心理需求。此外活跃于网络二手交易平台的主要群体也是Z世代,这也体现了他们强烈的互动、分享、社交需求。虽然互联网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社交平台,但虚拟的环境也带来了虚假的身份与情感,这也让人和人之间变得疏远。由于缺少实体社交中人与人真实的接触,Z世代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无法正常与周围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而现实世界中的交往不畅,就更加剧了他们对虚拟交往的沉溺,减少自己的真实社交。相当一部分人自嘲患有“社交恐惧症”。 

    [if !supportLists](二)[endif]网上奔放不羁但内心脆弱焦虑。

    (手机里存的《钢铁是怎样炼不成的》)

    [if !supportLists](三)[endif]理想志向远大但信念意志弱化。

    在没有网络的时代,青年人只能通过书籍、道德模范等激励自己、树立志向。Z世代足不出户便能领略世界的进步和发展,了解各个领域的“达人”、“大咖”,视野宽阔,而理想志向的树立和视野有很大关系。但同时,Z世代也体现出信念感不够、意志力不强的特点。有一些Z世代难以平衡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中的巨大差别,羡慕网红、主播的丰厚收入。也有一些人遇到挫折和困难容易产生畏难和放弃的心理。此外,Z世代中相当一部分人产生了手机依赖,在面对不受时空限制、没有他人监督、没有社会规范制约的网络媒体时,他们无法掌控浏览信息的时间、无法掌控浏览信息的类别。这无形中也降低了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Z世代的行为特征:

    [if !supportLists](一)[endif]开放探索但自我中心。

    Z世代是物质富足的一代,其家长大部分文化程度较高,比较重视后代的全面发展。如今,获取即时信息和生活服务更加便捷,Z世代的思想更加灵活前卫,更具有创新和探索精神,在很多领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更加喜欢多元化信息分享和交流,网络虚拟化的环境使其能够相对自由地阐述观点和见解。但网络亚文化同样带来了Z世代过度自我中心的问题。相较于千禧一代,他们更加强调独立意识,更加抵触僵化的伦理观念,试图逃离机械复制式的传统教育、整齐划一的政治理念格式化教育。倾向于通过事物带给自己的第一感受对其加以评判,更加强调自我个性和独特性。部分Z世代的集体主义观念薄弱,做事倾向于以是否能尽快给自己带来实际效益为评判标准。

    [if !supportLists](二)[endif]猎奇求新但自我迷恋。

        Z世代追求个性解放、敢于挑战规则的行为特点与媒介发展具有内嵌式关联,作为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他们的积极猎奇行为对新媒介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也反过来促进了Z世代更好、更快地社会化。但在传媒商业化的背景下,部分媒体以吸引眼球为目的提供的各种不健康内容也对青少年的自制力形成挑战。同时,部分Z世代为了标新立异,彰显与众不同,往往表现出不健康的自我迷恋,往往动辄蔑视权威、挑战传统。他们对自我认知不足,无法掌握言行尺度,在猎奇求新愿望内含的强烈个性展示因素有时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

    [if !supportLists](三)[endif]自律精进但自我封闭。

    Z世代群体大多敢做敢为,这是这个时代和该群体独特的家庭环境共同塑造的结果。时代文化更加多元,Z世代的价值观不再表现出普遍的物质化特点。他们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多数人从小就被家长灌输强烈的竞争意识,这种氛围使他们对自我的要求更加严格,能够主动进行自我审视。相对丰裕的物质条件使得Z世代更加强调自我的内部情感体验和外部价值实现,这造就了他们强烈的个体意识和人际边界感和较低的乐群性。如果集体的存在不能够较好地包容和拓展个性、帮助个体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他们更愿意独处或在虚拟世界中互动交流。

    要想向国外Z世代传播中华文化、建构中国的正面形象,就必须了解他们的身份特征,洞察他们的精神特征,把握他们的行为特征,这样才能建立可靠的连接,传播方能有的放矢,否则只能是鸡同鸭讲,甚至起到反作用,遭到Z世代的排斥。

    参考文献

    [1] 本刊编辑部. Z世代——互联网上的新生力量[J]. 网络传播,

    2020(4): 30-31.美国营销学者将二战后的美国代际划分为四个世代,即“婴儿潮一代”(1945年-1965年出生)、“X世代”(1965-1980年出生)、“Y世代、千禧一代”(1980-1995年出生)、“Z世代”(1995-2010年出生)。Z世代即我国通常所说的“95后”、“00后”。2018年,第一批95后步入社会,第一批00后成年。这个群体已经“C位出道”,接替千禧一代逐渐成为全球各文化场域和消费市场的主力军。Z世代的成长过程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是随“机”(计算机)长大的一代人,被认为是真正的互联网原住民,因此也被称为“网生代”、“数字原住民”等等。据统计,截至2019年,全球Z世代共有24亿人,占全球人口的32%。其消费能力达到440亿美元。[1]

    由于Z世代生活在网络世界中,互联网是他们获取信息、人际交往和共享资源的主要工具和平台,因此他们对于虚拟环境有着较高的依赖性。数字化生存是他们与既往世代最显著的区别,信息环境形塑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审美标准。

    Z世代的认知特征:

    [if !supportLists](一)[endif]知识量丰富但辨别能力弱。

    Z世代生活在科技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从小便能熟练操作计算机与使用网络,并通过新媒体这种便捷的媒介来获取广泛资源、拓展知识面、提升自我修养与能力。互联网大大拓宽了他们获取信息的资源,他们也更加倾向于利用上网来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但网络社交的开放性、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使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Z世代缺乏社会经验,三观未定型,辨别能力弱,接触一些过于偏激的信息与观念会使Z世代片的世界观片面化,甚至会发生一定程度的价值观偏移。

    [if !supportLists](二)[endif]学习兴趣浓但认知碎片化。

    Z世代思维活跃,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学校的课程早已不能满足他们。互联网为Z世代的自我充电提供了平台,开辟了新的教育途径。Z世代可以更快更全面地获取知识及信息,且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他们也乐于使用各种网络资源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但另一方面,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也造成Z世代的认知和表达碎片化。Z时代从小就浸泡于各种社交软件、短视频软件等上的碎片化信息中,对篇幅长、有深度的内容缺乏耐心。他们大多思维跳跃,在媒介消费时表现出高频、高剪短的特性,频繁访问却匆匆驻足,信息传受状态上呈现出断裂、间歇、不深入的特点。

    Z时代的心理特征:

    [if !supportLists](一)[endif]渴求分享社交但沉溺虚拟交往。

      Z世代情感丰富,他们渴望交流和陪伴。贯穿他们日常生活的是分享与社交的需求。无论是他们的媒体使用习惯,还是网上购物习惯,都有着分享与社交的内在动因。但这种分享、社交的心理需求主要是通过互联网获得满足的,如“晒”被认为是Z世代的一个显著标签,在网上晒自己的日常生活、经历爱好等等,这是一种希望被认可、被肯定的心理需求。此外活跃于网络二手交易平台的主要群体也是Z世代,这也体现了他们强烈的互动、分享、社交需求。虽然互联网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社交平台,但虚拟的环境也带来了虚假的身份与情感,这也让人和人之间变得疏远。由于缺少实体社交中人与人真实的接触,Z世代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无法正常与周围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而现实世界中的交往不畅,就更加剧了他们对虚拟交往的沉溺,减少自己的真实社交。相当一部分人自嘲患有“社交恐惧症”。 

    [if !supportLists](二)[endif]网上奔放不羁但内心脆弱焦虑。

    (手机里存的《钢铁是怎样炼不成的》)

    [if !supportLists](三)[endif]理想志向远大但信念意志弱化。

    在没有网络的时代,青年人只能通过书籍、道德模范等激励自己、树立志向。Z世代足不出户便能领略世界的进步和发展,了解各个领域的“达人”、“大咖”,视野宽阔,而理想志向的树立和视野有很大关系。但同时,Z世代也体现出信念感不够、意志力不强的特点。有一些Z世代难以平衡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中的巨大差别,羡慕网红、主播的丰厚收入。也有一些人遇到挫折和困难容易产生畏难和放弃的心理。此外,Z世代中相当一部分人产生了手机依赖,在面对不受时空限制、没有他人监督、没有社会规范制约的网络媒体时,他们无法掌控浏览信息的时间、无法掌控浏览信息的类别。这无形中也降低了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Z世代的行为特征:

    [if !supportLists](一)[endif]开放探索但自我中心。

    Z世代是物质富足的一代,其家长大部分文化程度较高,比较重视后代的全面发展。如今,获取即时信息和生活服务更加便捷,Z世代的思想更加灵活前卫,更具有创新和探索精神,在很多领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更加喜欢多元化信息分享和交流,网络虚拟化的环境使其能够相对自由地阐述观点和见解。但网络亚文化同样带来了Z世代过度自我中心的问题。相较于千禧一代,他们更加强调独立意识,更加抵触僵化的伦理观念,试图逃离机械复制式的传统教育、整齐划一的政治理念格式化教育。倾向于通过事物带给自己的第一感受对其加以评判,更加强调自我个性和独特性。部分Z世代的集体主义观念薄弱,做事倾向于以是否能尽快给自己带来实际效益为评判标准。

    [if !supportLists](二)[endif]猎奇求新但自我迷恋。

        Z世代追求个性解放、敢于挑战规则的行为特点与媒介发展具有内嵌式关联,作为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他们的积极猎奇行为对新媒介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也反过来促进了Z世代更好、更快地社会化。但在传媒商业化的背景下,部分媒体以吸引眼球为目的提供的各种不健康内容也对青少年的自制力形成挑战。同时,部分Z世代为了标新立异,彰显与众不同,往往表现出不健康的自我迷恋,往往动辄蔑视权威、挑战传统。他们对自我认知不足,无法掌握言行尺度,在猎奇求新愿望内含的强烈个性展示因素有时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

    [if !supportLists](三)[endif]自律精进但自我封闭。

    Z世代群体大多敢做敢为,这是这个时代和该群体独特的家庭环境共同塑造的结果。时代文化更加多元,Z世代的价值观不再表现出普遍的物质化特点。他们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多数人从小就被家长灌输强烈的竞争意识,这种氛围使他们对自我的要求更加严格,能够主动进行自我审视。相对丰裕的物质条件使得Z世代更加强调自我的内部情感体验和外部价值实现,这造就了他们强烈的个体意识和人际边界感和较低的乐群性。如果集体的存在不能够较好地包容和拓展个性、帮助个体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他们更愿意独处或在虚拟世界中互动交流。

    要想向国外Z世代传播中华文化、建构中国的正面形象,就必须了解他们的身份特征,洞察他们的精神特征,把握他们的行为特征,这样才能建立可靠的连接,传播方能有的放矢,否则只能是鸡同鸭讲,甚至起到反作用,遭到Z世代的排斥。

    参考文献

    [1] 本刊编辑部. Z世代——互联网上的新生力量[J]. 网络传播,

    2020(4): 30-3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0-10-2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eaf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