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过一些阅读,了解到一些有关“性”话题的议论,闲来整理了一下。我想我必须要声明一下,引用尼采一句话“没有真相,只有阐述”。愿我们一起不含敌意的探讨这个话题。
一个人从小到大会经历身体的发育,情感的成熟。成年以后,性也得到成熟。
一、小时候情欲转化
蒋勋在《孤独6讲》中讲到情欲孤独。他讲述青少年时期自己情欲孤独的宣泄口,不是武侠小说,而是受姐姐的影响,读了红楼梦,读了简爱,读了一些比较文学的作品,但情绪转化的本质是相同的。情欲最低层次的表现就是看A片、看黄色小说,诉诸感官刺激,而感官刺激往往会使自己愈加孤独,所以转为阅读武侠或者其他文学小说。
二、恋爱时期
冯唐说:只谈爱,不讲性,那是《诗经》,是柏拉图式的恋爱。只为性,没有情,那是动物式冲动。
恋爱时期对“性”是迷恋的,是沉浸的。沈从文对张兆和情书写道:“我不仅爱你的灵魂,(更)也爱你的肉体。”这或许是武志红说的:性、自恋、攻击性是生命力的三大动力吧。
三、婚姻时期
性不只是生理需求,也是对关系的渴望,性和谐能促进亲密关系。无性婚姻于在意的一方总体上是一种伤害。
性在生物学角度上讲还承载了基因传承,古代皇帝三宫六院为的就是广子嗣,为的是王家天下更稳定。
宋代的“存天理、灭人欲”,对待死去丈夫的女性是一种摧残,于是有数铜钱,捡黄豆度过漫长岁月以抵御孤独的记载。
四、晚年冷静理性
对于发生性行为有不同讲述,古代叫“敦伦”,讲究伦理性。胡适先生日记里说“昨晚和妻子敦伦一次”。称“性交”则偏动物性,称“做爱”偏娱乐性。且不管它的叫法啦。
在《像哲学家一样生活》这本书里,社会关系:论与人交往论述中,斯多葛学派莫索尼亚斯说,一个明智的人是不会有婚外性行为的,婚内性行为也是为了生育儿女,在其他的情况下发生性行为,意味着缺乏自制力。
在《沉思录》中,马可说“性”不过是“两个人的摩擦以及一个人射精的释放”而已,因此高度重视性关系是愚蠢的,而如果为了体验这种关系而扰乱我们的生活,那就更加愚蠢。
佛教徒也建议使用同样的分析技巧,例如当一个男人发现他渴望一个女人时,佛教徒可能会忠告他,不要把这个女人想成一个整体。而要想象构成它的成分,包括他的肺、粪便、痰、脓、唾沫等。佛教徒声称,这样做可以帮助这个人熄灭对这个女人的欲火,如果这样做还不见效,佛教徒可能会建议他想象这个女人身体腐烂的各个阶段。其它关于佛学典籍确有这些记载,和尚通过这些预想技巧四大皆空,不近女色,如果还不能控制自己,就选择不见,寺庙建在山里去。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苏东坡晚年谈论健康的保养,以求长生。称自己晚年开始独自睡眠,不再亲近女人,苏东坡给朋友的一封信里说,养生亦无他术,安寝无念,神气自负。他说自己已经独守一年半,觉得颇有得意。他说戒欲之难犹如弃绝肉食开始吃素。还教了方法,如何戒掉吃肉。
《富兰克林传》自律十三条中之一节欲:少行房事,除非考虑到身体健康或者延续子嗣,不要房事过度,伤害身体或者损害自己的或他人的安宁与名誉。
房闱之乐,床第之欢,不可滥情纵欲。有人感到晚年失去身体愉悦的悲凉,有人感谢身体的变化,可以免于意志对抗这方面的烦恼。价值观多元,选择健康的方式。
闲暇整理一下趣闻。文章言论冒犯,尤其佛教徒禁欲方式冒犯女性,勿记怨。
![](https://img.haomeiwen.com/i6813381/e6e2f3a85ef90635.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