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个来自农村的家政育儿嫂写了一篇叫做《我是范雨素》的文章,火爆朋友圈,她也成了那年媒体追捧的又一个“励志人物”。所谓罗马并非一日建成,范雨素从小就爱读书,她买书都是推着小车,到旧市场去按斤买。看到一个记者问她,为什么那么爱读书,她回答得很干脆“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富足,活得不卑不亢”。
毛姆也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做“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2018年6月开始读书,至今10个月。10月的时候,写过一个总结,推荐了几本自己喜欢的书,反响不错。书,的确不在多,而在于精读。从一本书里面,每个人都可以读出自己不一样的感受,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状态都可以读出不一样的东西。对我而言,读书和做公司一样,也有一个生命周期。第一阶段,创业期。很累,需要大量的原始积累。这个时期就需要读大量的书,不同类型的书,找到自己喜欢的类型和作家风格。第二阶断,成长期。读书习惯养成,阅读能力开始提高,同时对书籍的鉴赏能力也有所增强,找适合自己口味的书读。第三阶段,成熟期。开始精读和复读,找出自己喜欢的书反复读,收获更大。 当然了,创业可能经历的衰退期,读书应该不会遇到。习惯一旦养成,很难让人放弃。
过去的四个月,我陆续读了《 长安十二辰》,《强势》,《发现心流:日常生活中的最优体验》,《冬牧场》,《幸福假面》,《我决定活得有趣》,《半小时漫画中国史123》,《哲学的慰藉》,《边城》,《旅行的艺术》,《米格尔街》,《哥伦比亚的倒影》,《云雀叫了一整天》,《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深度思考: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等。很杂,文学类,历史类,小说类,哲学类,有可能同时在读。
这次我决定按照作家推荐。
一 阿兰.德波顿:
英国作家。1969年出生于瑞士苏黎世,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作品特色是喜欢将古典的哲学问题和现实问题相联系,我们此刻面对的一切问题和烦恼,其实并不孤独,我们的先人,甚至是一些哲学家和我们一样苦恼和痛苦过。
推荐他的两本书。
01
《旅行的艺术》
评分: 8.8
《旅行的艺术》是阿兰.德波顿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作品。这本书里面,他描述了旅行的一些深层意义,旅行和人生幸福体验的一种密切联系。
我个人也一直特别喜欢旅行,但其实很少真正思考为什么我们会喜欢旅行。在阿兰.德波顿看来,旅行是门艺术,在旅行的过程中,可以有闲暇的时间让我们思考,在像火车这种流动景观的刺激下,我们原本停顿的内心求索可以不断深进。同时旅行的房间也为我们摆脱了思维的定势。所以我们不快乐的源泉也许在于我们习惯了用单一视角去看待世界。
读了这本书,让我们理解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我也终于理解为什么史铁生可以用美妙的文字写出“我与地坛”,读余秀华的“无端欢喜”可以让人心情愉悦。艺术都是想通的,福楼拜的文章,梵高的画,罗斯金的素描都是在教我们如何去欣赏美,如何用专注力去发现美。
“赋予日常事物以新意,激发一种超自然的感觉,通过唤醒人们的意识,使它从惯性的冷漠中解放出来。看看眼前的世界是多么可爱和奇妙。大自然能够激发和鼓励人类找到自己内在的善。”
0 2
《哲学的慰藉》
评分: 8.7
针对六个不同的人生问题──不受欢迎、缺钱、遭遇挫折、被认为有缺陷、心碎、困顿──德波顿分别向苏格拉底、伊比鸠鲁、塞内卡、蒙田、叔本华、尼采这六位哲学家取经,希望这些哲学家的个人体验与思想学说能够在我们饱受痛苦时,舒缓我们的症状,甚至根治我们的问题。
读完这本书,让人豁达。我们总以为这六大问题是造成我们不幸福的原因和困扰,但这些哲学家认为仇恨、妒忌、贪婪、权欲等情感都是生命的必要条件……是贯穿于整个人生的经营中的基本要素。正面的事物可能是负面事物培植成功的结果。
安慰剂暂时有用,但长时间来看也许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代价。允许痛苦并存,从叔本华和尼采身上,真正体会到了更高级维度的思考。
如果尼采在世,估计他会极力推行安乐死。他认为临时有效的治疗、麻醉、镇静、所谓的安慰剂,被无知地当作治疗本身。人们忽视这样的事实……这些临时的缓解剂常常要病人付出更加全面深刻恶化的代价。
“使我们感觉好些的不一定对我们好。使我们感到痛的不一定对我们不好。”
“把痛苦的状态笼统看作应该予以消灭的对立物,是极端愚蠢的,总的说来后果是灾难性的……几乎与想要消灭坏天气一样愚蠢。”
二 木心
木心,中国当代的作家,画家,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出版多部著作。1927年生于浙江嘉兴。1982年定居纽约。2011年12月21日3时逝世于故乡乌镇,享年84岁。
推荐他的两本书。
0 3
《哥伦比亚的倒影》
评分: 9
初读木心先生,我感叹没有早一点读到他的文字。记得汪涵也曾提到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位作家就是木心先生,他买了他的全套作品回家研读。木心的作品属于意识流,完全是作者个人思绪的流淌。但语言优美和精炼。多一个字显得多余,少一个字则不足。文字的美感让人觉得内心舒畅和愉悦。在这本书里,我个人最喜欢《同车人的啜泣》和《上海赋》。他将人性中的那种悲欢离合,敏感情绪的人性描述的极其精准,上海弄堂的那种小资生活,上海人的那种谄媚,爱面子,对吃的讲究描述得入木三分。看完,你会感到意犹未尽,让人仿若回到那个华灯初上的夜上海。
“生命是什么呢,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
“常以为人是一个容器,盛着快乐,盛着悲哀。但人不是容器,人是导管,快乐流过,悲哀流过,导管只是导管。各种快乐悲哀流过流过,一直到死,导管才空了。疯子,就是导管的淤塞和破裂。‘’
0 4
《云雀叫了一整天》
评分: 8.5
“有些书,读完后,你就觉得自己像文盲” 这是木心说的。看完这本书,我觉得他说的是正确的。里面包含了那首闻名遐迩的《从前慢》。
木心先生的诗,用最少的文字,直指人心。透过文字,看到一个极其浪漫和温柔的木心,丝毫没有矫揉造作的情怀,也没有无病呻吟的哀伤。有时候,一句话就成为了一首诗。“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学纷飞的人啊”,醉人。
“历史是一条它自己会走的路”
“一夜透雨 寒意沁胸 我秋天了”
“在桃园三结义”中你演什么角色 我演桃花”
三 维迪亚达·苏莱普拉萨德·奈保尔
0 5
《米格尔街》
评分: 8.7
奈保尔,英国印度裔作家。1955年定居英国,并开始文学创作。曾获得布克奖、毛姆奖、诺贝尔文学奖等多个奖项。
奈保尔自身的生活传记堪称一本小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搜索。至今只读过他的一本书,特别喜欢,就此推荐。
“一花一世界”。《米格尔街》将十七个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透过一个孩子的视角,用极具画面感的文字描述出来,让人捧腹大笑中充满悲凉感。例如“ 米格尔街的狗长得越来越像他们的主人了”。。。
书中每一个人物都来自于市井小人物,对待贫穷,每一个对待的态度和形式各异,看似无聊的调侃和奚落,都为后面的落寞和悲惨结局形成对比。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离开,又返回。来来往往中,人人都在大时代下同样悲惨而快乐的活着。
日记本
相关推荐
21天读书笔记养成计划:期待与爱读书的你一起!
阅读 10208
方法|如何快速高效的写好一篇读书笔记?
阅读 5019
基金定投(第一课)
阅读 14
治疗没时间读书的6个方法 | 我是如何挤时间读书的?
阅读 3793
复盘||18天18本书,3万多字的书评,我实现第一次阅读变现:关于阅读变现,我收获了这4点
阅读 101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