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天

作者: 生活剪影自拍馆 | 来源:发表于2016-03-07 12:34 被阅读0次

    “寒门再难出贵子”这个中国式天问原本我以为只存在于中国社会。今天有幸读了张明扬的文章《英国的穷孩子为啥不上进》,让我了解到英国社会的状况。

    1964年,英国导演迈克尔·艾普特开始拍摄一部叫 7 Up(《人生七年》)的纪录片,跟踪拍摄14个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7岁孩子。之后他每七年再拍一次,迄今最新的是2012年的第八部:56 Up。

    有点小震惊的是,底层家庭出身的英国孩子们在成长中,似乎很缺乏改变命运的迫切与动力。片中基本看不到“读书改变命运”之类的励志场景,有的只是不停离婚,生了很多孩子,一水儿的体力劳动者或干脆做单亲家长去领救济。

    仅从纪录片来看,英国的阶层固化甚至比当下中国还要夸张,他们似乎对孩子复制自己的人生,放养着继续待在底层,也没有太大的意见。

    然而在我的成长经历中,我以及身边的父母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一直灌输一个思想“知识改变命运”。因此发生在中国的“逆袭故事”不胜枚举。

    那么,为何中国人如此信奉读书改变命运,将阶层流动视作社会的最大正义,而英国人却是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

    那是因为在英国这个高福利社会,在 56 Up 中,穷孩子们成年后只是“没钱”罢了,他们大多有简陋却体面的公寓,有辆丑笨却实用的汽车,挺着发福的身材去海滩晒太阳。因此英国家长完全缺乏中国式苦大仇深的励志语境:你如果不好好学习,以后只能捡垃圾。英国底层家庭仍然像“家伙们”一样不忘初心,真诚相信着其实自己的人生还不错,因而完全缺乏逼迫孩子实现阶层流动的雄心。

    作者甚至阴谋论地认为,福利社会是西方精英社会的一盘大棋。资本家通过高福利,“赎买”穷孩子向上流动的动力,让他们在糖衣炮弹中消磨奋斗的意志,放弃对名牌大学及高级白领的名额竞争,不战而屈人之兵,让精英们躺着就能世代传承。当然,“家伙们”可以认为,福利是“娘娘腔”们上交的保护费。

    由此可见高福利社会有利有弊,我们不必盲目的去崇拜和羡慕。任何现状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和意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四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ega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