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chaim “ 365 日写作计划”第 109 天的写作内容。
7、确认偏误
确认偏误是所有思维错误之父——它倾向于这样诠释新信息,让它们与我们现有的理论、世界观和信念相兼容。换句话说:我们过滤掉与我们的现有观点相矛盾的新信息。这是危险的。赫胥黎说过:“事实不因为被忽视而消失。”但我们恰恰是这么做的。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也知道这一点,“人类最擅长这样过滤新信息,使现有解释仍然成立”。很可能,巴菲特之所以这么成功,就是因为他了解确认偏误的危险,于是强迫自己换位思考。
遇到“特殊情况”这个词,更仔细地倾听是值得的。它的背后经常隐藏着很普通的反驳证据。你最好是像达尔文那样去做:他年轻时就习惯于系统地克服确认偏误。一旦他的观察与他的理论相矛盾,他就会特别认真地对待它们。他始终随身携带着一个笔记本,强迫自己在30分钟之内记录下与他的理论相矛盾的观察。他知道,大脑在30分钟后会主动“忘记”反驳证据。他对他的理论越坚定,他就会越发积极地寻找矛盾的观察。
1959年,BBC采访问罗素时,最后问了他一个问题:“假如这段影片被1000年后的人所发现,您想对他们说些什么?”罗素说:“不管你是在研究什么事物,还是在思考任何观点,请只问你自己‘事实是什么’以及‘这些事实所证实的真理是什么’。永远不要让自己被自己所更愿意相信的,或者你认为人们相信了之后会对社会更加有益的东西所影响。只是简单地去审视,什么才是事实。”
应对办法:遇到这种事情,多问一下自己,这不一定吧。
8、权威偏误
迷信权威的本质是自己不会思考。
下次遇到权威专家的观点和言论,请关注观点本身,而不是观点背后的这个人。多思考这个观点是否正确,这要比迷信权威更重要。
你对权威的批判性越强,你就越自由,就越相信自己有更多的能力。
9、对比效应
这个比较好理解,绿叶才能衬出红花。如果能深入理解到这个道理,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可以用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