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两个月前,我在凤凰网的“读书”栏目中读到《呼喊在风中》的简介,随后书名便在脑海中萦绕不已,购买此书的念头不断闪现。对比“淘宝”、“当当”、“亚马逊”等网站,我发现该书降价的幅度很小,按全价购买又觉得有点贵,于是一再拖延,直到上周我才决定网购。通过搜索“淘宝”,我选定一家以23元销售此书的网店,性价比挺高,可又担心欺诈,反复和店方沟通。他们又是截图又是承诺所有售书,皆为正版。我抱着尝试的心理,订购此书,并跟踪整个销售流程。三天不到,此书终于到手,期待已久的心情终于释然,于是赶忙给店家点了赞,并发自内心给予好评。
计划四天时间读完此书,最终用了近一周时间,中间因一些琐事不能手不释卷。尽管阅读过程并不连贯,但是该书的大致内容还算了然于心。
封底内页交代成书的缘起,其实这来自一个“媒体事件”,作者王磊光无心插柳而柳树成荫。他在2015年春节前夕,应朋友之约而做了一个题为“近‘年’情更怯”的演讲,后来稿子被传到网上,媒体以《一个博士生的返乡笔记》为题发表,一时引发热议。风借火势,火助风威,“三农问题”一直是舆论的热点,这个针对当下乡村的思考备受各界关注。于是,在出版社的再三相邀之下,王博士整理一些旧文,汇集洋洋洒洒22万字,并以“呼喊在风中”作为书名而出版。
书中既有记叙平淡的生活,也有对现实的思考,这是当下中国文化的横切面,从中可以发现广袤乡村大地上无处不在的问题。作者忧虑知识的无力感,关注一位乡村教师的命运,希望能引起人们对乡村教育的重视。对家乡板栗的悲哀,对表哥亲事的痛惜,对二父生活窘迫的哀叹......字里行间浸透底层的艰难。和众多反映乡村“沦陷”的作品那样,书中谈到了环境污染,人心不古以及潜在的灾难。很显然,这本书包含浓浓的乡愁,而乡愁乃人类寻根溯源的文化现象,从古至今,从未中断。乡愁早已成为游子思乡精心构筑的一处精神圣地。乡愁犹如一条涓涓细流,携带往事一路流淌,浅吟低唱,在漂泊异乡的每个人心中汇聚歌谣,成为永恒的精神家园和储存文化记忆的一方版图。有故乡的人对乡愁体会最深,一句乡音可能触碰心中最敏感的部分,可能引发对过往无穷无尽的追忆。
这本书纯属作者的个人视角和生活经验,夹杂着一些感受而写成的。书中既有对故乡的思念,也有对故乡的抱怨。书中所述人物和事迹差不多局限于他的家乡和亲人,通过他们的遭遇而引出的种种思考。这些文字很接地气,尽管讲述的是大别山深处的事情,我觉得豫东平原地带同样存在。作为农民的后代,毫无疑问,写作就是站在小农的立场,对于当下发生的不合理事情,加以分析和批判。作者认为自己人微言轻,呼吁不一定起到什么作用,但是他仍然要呼喊,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即便声音被风吹散,也要坚持为民请命的做法。这不由让我想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古圣先贤,他们面对强权神色不改,如今的知识分子能够独立于权力之外保持独立的思考,何其难也。
坚持底层写作,我觉得这是一个富矿,有很多宝贵的东西可以挖掘,形成文字之后,值得思考和珍藏。这两年我对此类非虚构文学很感兴趣,不仅关注了梁鸿的“梁庄”,还关注了白俄的阿列克谢耶维奇,她们直面现实的勇气让我心生敬佩。尽管我的写作不能达到很高的水准,但是我也要坚持表里如一,怀有一份真诚去忠实记录平凡的生活,向琐碎而珍贵的时光致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