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了,就在想,你天天看这看那,看不同领域的人对同一件事情的认知和态度,以及他们的决定和行动。那你看了那么多别人在做什么,你做了什么呢?
你大谈,比如神经学家XX怎么看待这件事,然后扯到心理学,扯到艺术家,甚至还拉来了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你就相当于垒积木,一块一块地拼凑。
之前有清华的老师说解决问题最高的level,就是把不同领域的东西融合贯通来交叉式地解决当下的问题。我要问的是,这样做到底给了我们什么?
给予了我们相互交流的机会,比如之前UCB创办的data实验室就好像聚集了不同专业的人士,想想设计公司IDEO,讨论问题的大家也来自于不同行业;比如教育业,学生物的,造飞机的等等。大家合在一起,总会有一些outside the box的东西出来。那我要问的是,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如果很大地方面来说,就是“整合”带来的转变。因为所有学问都是相通的,谁把学科给分开的?分开之前都是一门学问。那么,看似不同的学科放在了一起,反而会因为学科间的差异来弥补和扩充一个学科呆久之后的呆板和麻木。“它碰撞出了一些火花”,就像男人和女人一样,不同导致了好奇,吸引,然后导致了更大的视野,然后从新的角度看问题,或许就有一些不一样的发现。
昨天,躺在床上,我就感慨一颗种子的不可思议:一粒小小的种子,发芽,长叶……我之前种过南瓜子,小小一粒白色的种子从头开始发出嫩绿的芽,差不多一周多的事件就长出了很多分支——手指盖那么小的长成了手掌那么大的。昨天一席中《我有一亩田》也说道,植物有能量,你就是简单的种下它,在土壤中,放好肥料,每天浇浇水。你知道吗?阳光,空气,土壤,营养,你的爱,就示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变为了可视化的发芽和继续长大。
冲破重力的影响,一粒小种子,甚至会变得跟之前完全不一样,更大,更漂亮,更容易被人发现,它自导自演了自己的一生,你要做的其实很简单。
或者这么说,植物与空气、土壤、你的关爱“相互分享”,于是有了成长,这种成长不光是植物的成长,或许土壤变得更松软,更有利于生长,或许你的脾气变小了,变得更加宁静。这种分享,如同一席《为什么不》演讲者说的一样,这种看似“利他”的行为,转过了好多好多网络,终于回到了你这里,你发现原来是“利己”的。
当然,我不会去区分,利己还是利人,我只是说有这么一种更深刻的发现,就是“我们都是一体”的,在一体中,自然会有“自然”地处理问题,然后让问题自己上路的过程,人类不用过多干预。
为什么说人类不要过多干预,其实有点事情,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为“物极必反”,而人类就是想要更多然后带来“反”的积极因子。我们不得不说人类的智力是超越的,想出这样那样的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势力。
不过就如同我前面所说的“整合”,这种发现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并且更大地来说,它需要超出“商业利益”主导的社会范畴。你明白我的意思吗,就好比你是学生物,我是学计算机的,当我们合在一起讨论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式之后,它直接(并且和以往一样)去用来赚更多的钱,用来谋得更多的利益,谁管你是人还是机器,是生物学博士还是计算机屌丝,没有人管的,带来利益就好。
所以这就存在了一个问题,我们招了更多不同领域的人来一起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到底是真的解决问题,还是为了解决问题自己得到更多的利益?如今的公司也好,企业也好,仍然被困于一点就是:(段永朝说)
“技术创新——特别是“受到商业操控的技术创新”——带给人们的似乎更多是对技术的恐惧。”因为,
“德鲁克发现,在以利润为核心的组织中,许多下层人员(包括管理人员)都表现出很强的挫折感,他们缺乏真正触机公司使命的工作机会,也无法很清楚地看到公司的使命与自己有多大的相关度;而公司奖励员工的武器,也无非是金钱和地位。”
你能明白吗,我学了那么多这那的,无非就是解决问题——并且是为别人解决问题,你在哪里?你的精神在哪里,灵性在哪里?都在公司的收益额上面吗,都在公司的利益分红上面吗,这些收益跟你的工资真的有半毛钱的关系吗?
你就只是付出,付出了多少,都是那个价,都是所谓贡献给国家GDP,你的幸福,你的家庭,能在这样那样的数字中看到吗?我不排除你有了一定收入,但是我更彷徨的是,这是以牺牲自我灵性,身体,家庭为代价的,那何必付出呢?
我们将要毕业的学生是不是也面临这个问题,不管你是A专业,还是B的,来了能干活就行,我不管你学校是好是坏,不管你吹嘘自己多牛逼,能给我带来利益价值的我就要,不能的就放倒。这其中根本没有“人”,你懂吗?
我昨天写的文章《生命的停滞》,其实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太有目标,太有“干劲”和“责任感”了,特别是年轻人,老板夸几句,涨个100元,就说奉献自己的青春,至死。何必为了别人而奋斗呢,这就是打工嘛,无非就是个“高级奴隶”,没有自我,没有远方。
我自认为,我的视野还好,能了解很多不同的专业,不同的人的想法(当然我想继续下去),你说我是为了什么呢?
之前看过12星座最高兴的5件事情,对于射手座是这么说的:
“还没吃过耶还没做过耶还没玩过耶还没买过耶还有那么多好玩的事情等着我耶~”
为了什么呢?为了去经历,体验啊。哪来的这么多“目标”“目标”“标准”“成功的定义”“必须”,哪里有那么多的所谓的付出和回报。
我总有一个声音告诉我,这个社会现在不缺智力,不缺人才,大家都太聪明了。而大家的聪明到底是什么呢?其实说白了,就是1.时间的功劳;2.耗散地球母亲的能源。还有什么其他的吗?
年轻人进入社会以前,我看到过很多所说的“反省”啊,其中一个就是说(转译),年轻人刚进社会就像把老一辈的人的功劳全部抢过来,或者说站在前人的基础上直接说我从他们已有的成就上干起。那么,他说,你一来就要把别人干了几十年的东西拿走,别人几十年的付出,难道就这么容易地让给你?或者什么,你一来就想要别人付出了几十年才得到的东西,怎么可能?
你明白了吧,前人的东西都有,为什么给你,为什么你不自己去尝试?至少在科技界,我的感触就是日新月异,东西进展太多,年轻人会很快地赶上并超越老一辈的(程序员),所以也有很多的文章讲30、40岁的技术人员该何去何从。
不过,一个很大的隐藏危机,还是,大家其实在公司,90%的时间都是做着无用功:看代码,重写算法……其实这些之前的人都做过了,就是因为管理不畅,出了问题——你可以理解为,信息量过于庞大,今天做的东西放在原来的体系里面,很快就会被淹没而不见了踪影。所以互联网时代的管理方式,也需要强化。
不过问题不在这里。我之所以要说这条“反思”,其实一个更大的focus是说,老一辈也好,新鲜的也好,其实更多强求的,或者工作中真正做的,都不是“自己”,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或者说工作中找不到“自己”,反而囤积了无数的“非己”来占据着时间和精力。公司能给你什么?时间,然后你自己做事,或有产出,或有回报,然后呢?其实就终结了。
公司,也只是一个暂时滞留点,它不是“家”,但是太多的人,想要它是“家”了。
话,说回来,“你看了这么多乱七八糟东西,还不如专研一个呢”,不过越来越多的趋势,我们发现,其实,乱才是好。所谓的跨界,或者交叉学科。多看看,未必不好。因为你怎么看,还是越不出边界。
这是什么边界呢?
就是“无用而用”的边界。
我越看东西,越痴呆,越不懂,越恼火。大家巴拉巴拉说了太多,结果还是原地打转转。你看了这么多,几乎都是帮你打转转的,你能不晕吗?所以,真的能跳出来吗?
跳出来,不是说不去做了,而是“不要浇那么多化肥”地种菜,而是“不要有那么多目标动机”地工作,而是“把生命和灵性搭进去”地生活。
生活哪里需要你自己狂吃VC来补充啊,哪里需要你设定无数的目标来完成啊,哪里需要你为别人做狗做猫来实现自我啊。
生命,就是简单地实践,它有一种变化的色彩,现在(在学校)而言,就是跨领域,跨界地学习,然后用到你的方向里面。生命有一种自发的神秘在里面,多聆听其的声调。
逃不掉的,人类的宿命。
多生活,多阅读,等,来过渡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