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熬夜看一档综艺节目叫《亲爱的小课桌》,一直看到凌晨四点。
我把这个节目推给了我认识的每一个学生家长和每一个我周围的教育工作者。
在这里我还是想要再安利一下,因为里面有句话特别触动我。
这句话是教育家张敏老师说的:“爱是本能,会爱是本领”。
我跟表妹就关于爱的问题进行过无数次的辩论。
她小我一岁,但我小侄子已经三岁半了。
很多时候为人父母会用一种“你又没生过孩子,你不懂”的姿态来和我这样的教育工作者对话。
但说实话,我教书也七年有余,面对的孩子成百上千,不论是小到2岁3个月还是大到高三或是成人我都带过无数批这样的学生。
有时候在辩论这个话题的时候还是会感到心中一阵难过。
难过的不是因为我没有生养孩子的经验,而是很多父母以为自己生养了孩子就是会爱。
他们只是出于本能地去爱孩子,而不是学会了如何去爱。
说实在的我觉得他们搞混了这个概念。所以我难过的是他们仍旧不自知究竟如何去爱。
“去爱”这两个字其实里面带有一份谦虚,这里的谦虚是需要家长作为为人父母放下自己偶尔居高临下的姿态,勇敢地,积极地去做个终身学习者。
在教育心理学和教师资格证考试里终身学习者是一个重点考试内容。
如果一个只停留在过去,不去进行反思,不去终身学习的家长,其实很难做到成为孩子的陪伴者。
因为孩子的起初都是在用情绪来感知世界。
如果ta觉得你居高临下,你们之间的身份地位差距很大,ta会有畏惧思想。
再往严重了说就是,如果你一直保持一种固化了的思想观念,而没有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和自己。
那久而久之孩子很容易封闭自己的内心,不去敞开心扉面对与你的交流。
学习去爱首先我非常鼓励和提倡的就是,一定要陪伴孩子一起学习。
这里我提到了一个概念叫“陪伴”,所谓“陪伴”和“陪着”也有很大的差别。
举个例子,试问一下家长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在一旁低头刷着手机是陪伴还是陪着?
再问,如果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在一旁看书,不时在孩子面对问题不会的时候进行举例引导是陪伴还是陪着?
答案应该显而易见。
所以陪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付出”,不仅仅是付出了时间,同时也是付出了你对孩子的耐心和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时间。
而陪着只是家长躲懒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形式主义下为孩子的“付出”。
但说真的,孩子们会感受不到哪种才是爱吗?
刚才我提到过孩子前期都是用情绪去感知世界。
所以当你自以为是的“陪伴”被孩子感知到,孩子不会觉得感动,只会在心里埋下一颗“爸爸妈妈宁愿玩手机也不愿陪我”的心理。
看似很简单的一件事其实是在潜移默化的拉远亲子之间的距离。
关于教育我要说的实在太多了,写几万字大概都不足够。
今天先写到这里,真心希望不论是为人父母还是教育工作者都可以多去看看这类型的节目。
如果你还只是停留在用本能去爱,那希望你先从改变观念开始,先“去爱”,然后再“学会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