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完吴军老师的「态度」这本写给她女儿的40封信,也像是自己的亲近的长辈给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一样,颇为亲切又给自己启发。
第40封信「主动心态能提升全局观和协作力」,最后一段写到「为了能够更主动地工作,你可以转变一下心态,嘉定自己是团队的负责人」尽管很早之前就看过听过类似的建议,也会这么提醒自己,但在自己的不到三年的工作经历中,自己却没有很好的践行这一点。目前在公司中中,你知道的越多,你的工作和责任就越大,你在更多的事情上都要花费心思和时间。所以,很多时候自己是逃避的,遇到很多自己之前没有做过的事情,都会理直气壮的说我不知道啊,很多繁杂的事情也会想不要落在自己的肩上。是自己从来没有主动承担过还是环境的影响?在工作中,自己偶尔在梳理工作和分析自己的角色定位时,也会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而有些内疚羞愧,想着应该要如何优化自己的日常工作。但是,并没有做好。
「假如我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会希望特定的功能(你的任务)做成什么样子。为了做到这一点,你首先可以了解你所做的工作和整个项目有什么关系,它们会起到什么作用。要了解这一点,你需要对整个项目有一定了解,这样,接下来你就会根据整个项目来优化自己的工作,而不是简单地完成导师让你完成的任务。」
这一段又让自己反思,究竟是什么样的心态让自己忽略项目组的大方向和几大实施部分及内容呢?自己的格局竟然小至此,竟从未主动去了解并理解过,我想自己作为项目组的一员,现在别人问一些稍微细致的情况,我可能都无法作答。
把当下的工作先做好,很多时候自己就是这么定位自己的,这不错,但很容易失去热情,也就是所谓的奔头。如果项目是一艘船,只看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无法在船只调整方向时去及时调整方向盘及各个参数。这种主人公的心理,也就是为自己工作的体现。
再细细琢磨,自己也会有不少时刻有这样的主人公心态,但大部分还是螺丝钉的心态。所以何时会有主人公的心态呢?慢下来思考的时候,忙碌的时候只想做好手头的事情,因此更需要清楚自己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最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所以,有时候并不是任务多,也不是要求领导给自己少点任务,而是自己要先有思考,再学会取舍,并河领导沟通。我们都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紧急,也并不是所有紧急的事情都真的重要。
第36封信「专业和业余的区别」,这里面的观点我倒是之前没有注意和重视过。是有很多人在很多方面都专业,哪怕是兴趣爱好,但都不妨碍ta成为众多方面专业的人。而看自己在钢琴、架子鼓和尤克里里这些兴趣爱好方面,从来没有想过要成为专业,都是觉得自娱自乐就好,也没有要抱着考级等方面去想,也就是关于兴趣,自己就从来没有要求过自己。这在之前,我都认为这正常不过,且合乎情理。但吴军老师在这封信中说到专业人士和一流人的特点,希望她的女儿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按照专业去做,这样培养来专业素养,做事情再差也差不到哪儿去。否则职业道路很难走远。这些相关连的影响我倒是从未考虑过,总是任务兴趣爱好嘛,享受就好。现在想来,也许这只是第一步,后续要提高,还是要花费很多时间去打磨到极致的。
关于怎样做到专业,吴军老师给了四个简单的原则:
首先,好的专业人士要在任何情况下为工作本身着想,不会因为其他事情影响该做的事。
其次,专业素养意味着遵守流程和行为规范。
再次,是否有专业素养体现在是否能把那些不经意的事情做的比别人更好。
最后,专业人士要有成体系的领域知识,而不仅仅是掌握一两项技能。
祝你主动且专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