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0月人行要求落实LPR定价以来,支行LPR定价占比一直在最低达标线徘徊。

11月支行投放贷款的LPR定价比例未达100%, 原因是于11月26日投放的1笔总行放款权限(支行风管部初审后,总行复审后放款,并不经过支行财务部审查。)的公司贷款仍以基准利率定价,导致LPR定价占比为91%。行长质问风管部,为什么没执行11月投放的全部采用LPR定价的要求。
风管部负责人反复陈述这笔投放前跟我确认过在前期报总行申请剔除考核的清单内才按照基准投放的。风管部分管行领导也一直强调当时专门关注了这笔贷款的投放,确认可以剔除才同意放款的。
经核实,这笔贷款确实在前期财务部上报申请剔除考核的贷款清单内,但该笔合同签订时间填制的2019年8月26日,而剔除考核的规则为8月20日前已经签订了合同的贷款。即该笔不符合剔除条件。
部门领导认为我在这件事上的应对出现偏差:在风管部极力将责任往财务部推,且明知行领导要借机责难的情况下,还主动冲到刀口上,容易让行领导对我的工作方式和履职情况产生质疑,应变能力太差。
|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部按照机构负责人确认上报的贷款明细,未经审核就上报,为失察。
二、财务部明知不符合剔除规则,未拒绝机构的申请,为失职。
三、对质当场提出机构负责人上报的合同签订时间为8月26日,表明我知道这笔不符合剔除规则,坐实了财务部未履职。
四、经机构负责人核实,该笔合同签订时间为8月9日,前期填报信息有误,实际符合剔除的条件。
|自我认知|本次事件的处理方式属于愚蠢的典型。
一、连保护自己的能力都没有,何谈保护自己手下的人?
二、大家一开始都听明白了问题所在,都在找台阶下,部门领导立即救场,跟行长回复先跟总行核实和申请剔除,然后我还自己当众暴露了问题,非但没能解决问题,反而当众自爆过错,白费了领导的苦心。
三、脑子还是不够清醒,面对其他部门的甩锅,义无反顾地跳进坑里。
四、还是不能把握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的分寸:在那种场合,多说不如少说,少说不如不说。
|反思|职场生存之道,权衡利弊。
一、与关键事件的关键人物对话,了解清楚来龙去脉,事前的准备工作要做足,具备及时应答所需要的信息。
二、切忌张口就说,要预想到话出口后会有什么影响,带来什么后果。
三、分析对方想达成什么目的,不在无关的话题浪费口舌。
四、注意场合,把握分寸,自我保护。
另外,从本次事件领悟到,真正成功的管理者,带领的团队应该是有凝聚力且高效的,团队成员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和补位,大家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而不是人人自危、互相推诿、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日常。
但是,无论哪种领导风格,作为下属,都得去适应,不是吗?
职场的路还长,勿忘初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