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短文三则
师旷劝学 刘向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翻译
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今年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吧!”师旷说:“为什么不在晚上点燃火烛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盲眼的臣子怎么敢戏弄他的君王啊!我听说:‘年少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正午时的阳光;年老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火烛时照明的光亮。’点燃火烛照明,和在黑暗中摸索哪个更好呢?”晋平公感叹:“说得好啊!”
字词解析
1.师旷:字子野,春秋晋国人,著名乐师,目盲。
2.于:向。
3.欲:想。
4.暮:晚,迟。
5.炳烛:点燃火把、火炬。先秦时期有无蜡烛,尚有争论,但本文中应理解为照明工具,当时称烛,即是火炬。
6.安:怎么。
7.戏:戏弄。
8.盲臣:我,师旷双目失明所以故称盲臣。
9.何不:为什么不。何,为什么。
10.炳烛之明:像点燃火烛的光亮。
⒒昧行:在昏暗中行走;昧,昏暗。
12.哉:象声词。
13.好:善于。
14.善:好。
15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之君。
16闻:听说。
傅永力学 李延寿
原文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与张幸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①,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翻译
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幼年随叔父傅洪仲与张幸从南青州归顺北魏,不久又向南逃亡。他很有气魄和才干,勇力过人,能够
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驰骋。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不会回信,就请教洪仲,洪仲严厉地责备他,不帮他回信。傅永于是发奋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赂。
太宗论学 吴兢
原文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译文
贞观二年, 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近来,到处安静(没有纷乱),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里。古人说:‘不学习,(就好象)脸朝墙站立, (对事情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有烦恼。’ 这不只是空说。回想年轻时的处事行为,很是觉得不对。”
为学之要 颜之推
原文
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 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梲竖也。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军国经纶, 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 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 秋实也。
译文
学习所得的知识,用在哪一方面都会见成效。只是现在的人读书,往往只能说到,不能做到,没有听说(他的)忠孝,仁义也(做得)不够;让他来判断一件诉讼,不一定能弄清事理;治理千户小县,不一定能管好百姓;问他修造房屋的事,不一定知道楣是横着安放的而棁是竖着立的;问他耕田,不一定了解稷种得早而黍种得迟;(成天)吟诗谈笑,诵读辞赋,所做的事情很悠闲,只能增加一些迂腐荒诞的才能,处理军国大事,一点用处也没有:从而被武人俗吏们共同嘲笑讥讽,的确是由於上述的原因吧?
学习,是为了求得长进。可是我见到有人读了几十卷书便自高自大,欺凌长者,对同辈轻视傲慢。(以至于)他人就像仇敌般怨恨他,像对恶鸟一样厌恶他。像这样用学习到的东西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要学习。
古代求学的人的是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取悦他人,向他人炫耀;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他人,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需要,涵养德性以求做官。学习就像种果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讲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花;修身利行,就好比摘取秋果。
丈人承蜩 《庄子》
原文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学词解析
1、仲尼:孔子。
2、适:到,往
3、楚:春秋时国名。
4、出,行走,通过。
5、痀偻:曲背之病,驼背的人。
6、承蜩:粘蝉,把蝉黏住。承:《说文》:“受也”。粘取。蜩:蝉。
7、犹掇(duō)之:好像用手拾取一样(容易)。掇:拾取,用手去拿。
8、有道耶:有门道么?道:办法、方法、规律、窍门。
9、五六月:指学习经过的时间。
10、累丸:累叠圆形小弹丸。累:叠起。
11、不坠:不掉(落)下来。
12、锱铢(zī zhū):古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一两,六铢为一锱。此处喻极微少的数量。
13、十一:十分之一,形容极少。
14、 处身:立定身子。
15、若:好像。
16、株拘:株:木桩;枸:曲木。枯树根。
17、 执臂:举竿的手臂。
18、 唯蜩翼之知:即唯知蜩翼。只能感知蜩翼,其他事物好象不知道、看不见。唯……之知:只注意。之:助词。起宾语(蜩翼)前置的作用。
19、不反不侧:不反身,不侧视,一动不动。形容精神集中,不因外物影响而乱动。
20、以:因为。
21、易:改变。
22、谓:对……说。
23、用志不分(yòng zhǐ bù fēn)运用心思,专一而不分散。指一心不二用,不分散注意力。志:心思;分:分散。
24、凝(níng):专注,专一。
25、丈人:古时对年老的人的尊称。
译文
孔子到楚国去,走到一处树林子里,看见一位驼背老人拿了一个竿子在粘蝉,一下就一只,好象是在拾取一样。
孔子很奇怪,就问驼背老人:“你的技术怎么这样精巧?你有什么法则吗?”
驼背老人说:“我是有法则呢。每年到了五六月,我就开始准备捕蝉,练我的本领。我手里举着竿子,竿子顶端迭着球丸,如果能够迭上两个不落下来,那么我捕蝉时只有十分之二三的失误;如果迭上三个不落下来,捕蝉时只有十分之一的失误;如果迭上五个不落下来,那么捕蝉的时候就好象拾取那样容易了。我的身子站在那里,好象是木桩钉住了一样;我的胳膊举起来,就好象是枯木的枝杈。虽然天地那么大,万物那么多,可是我的心目中却只有蝉翼。我捕蝉的时候头不回顾,目不侧视,万事万物都比不上我这蝉翼要紧。这样还有什么捕捉不到的呢?”
听了这一番话,孔子回过头来对他的弟子说:“用心专一不纷扰,作起事来就好象有神明帮助一样,这位驼背老人就是这样的啊!”
归田录 二则 欧阳修
曹彬为人
原文
曹武惠王彬,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葺,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其仁心爱物盖如此。既平江南回, 诣阁门入见,榜子称“奉敕江南勾当公事回”。其谦恭不伐又如此。
译文
武惠王曹彬,国家的名将,创下了鼎盛的战绩,没人比得过他.他曾经说:"自从我当了将领,杀了很多人,然而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恨他们而乱杀一个人."他的住所坏了,弟子请求修理,曹彬说:这个时节正好是冬天,墙壁与瓦石之间,有许多虫子在这里居住,不可以杀害它们的生命.''他心地仁厚,爱护(生灵)一般就是这样的。 他从江南平定叛乱回来, 到内阁求见时,(上呈)的奏折上说“奉皇帝的诏令到江南主办公务回来”,他的谦恭,不自傲也是如此。
三上文章
原文
钱思公②虽生长富贵,而少(shǎo)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寮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③。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④。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⑤。
译文
钱思公虽然出身富贵之家,但是没什么不良的爱好。在西京洛阳时,曾经告诉同僚部署,说这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史,躺在床上就读各种杂记,上厕所的时候就读词典、小令。大概从来没有离开书的时候。谢希深也说: 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当去厕所都夹着书,诵读的声音清脆,远近都能听到,也是如此的好学。我于是告诉希深,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在三上,就是马上、枕上、厕上。大概只有这样才可以集中思想写作吧。
短文两篇
竹似君子 白居易
原文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译文
竹子像贤人,为什么昵?竹根深固,根本深固用来培养德操,君子看到它的根本,就会想到善于建树德操坚贞不拔的人。竹性正直。身性正直用来安身立命,君子看到它的本性,就会想到中正不偏倚的人。竹心虚空,内心虚空用来实践天地正道.君子看到它的内心,就会想到适应需要虚心接受意见的人。竹节坚贞,竿节坚贞用来树立志向,君子看到它的竿节,就会想到磨砺名节品行、通达困顿都如一的人。像这样,所以君子大多种植它来充实庭院。
兰为国香 黄庭坚
原文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丛薄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译文
如果一个士人的才能和品德超过其他的士人,那么就成为国士;如果一个女人的美色超过其他的美女,那么就称之为国色;如果兰花的香味胜过其它所有的兰花那么就称之为国香。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楚国被流放的那位名臣)屈原赞兰花之后,人们才以它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萧艾没有什么两样。一阵清风吹来,他的香气芬芳,远近皆知,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芙蕖 李渔
原文
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译文
芙蕖使人满意,它的长处不是一两点就可以讲尽的,请容我一一详细说来。
(其他)各种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无人问津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叶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这样,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逸致情趣了。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该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停止。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人们耳朵和眼睛观赏的,没有哪部分哪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难道还有比它还大的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