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非暴力沟通》day2

#读书笔记#《非暴力沟通》day2

作者: 大禹_QJ | 来源:发表于2017-04-04 22:56 被阅读0次

    熊猫书院十月读书计划之Book6--《非暴力沟通》 day2 20170404  #读书笔记#

    day1,作者为我们总结了四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并提到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Day2 主讲感受。

    每个人对每一个发生都有自己的感受,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就越来越不愿去表达自己的感受。会刻意的隐藏自己的感受。作者则希望我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喜欢、讨厌、兴奋、郁闷、渴望、感动……他指出,如果把感受憋在心里,常常会陷入越来越冷漠的死循环。但其实并非是大家真冷漠。只是越来越不表现自己了。你不表现,那他也就不会对你表现,热情也就只是表面了。而如果把感受说出来,沟通将变得更容易,只有你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别人才会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而表达感受也是需要方法的,因为大家经常会把感受和想法相混淆。“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说出自己的感受。而受到压抑的人们往往无法区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什么样的表达是感受呢?“你愿意帮我,我很感动”是感受,而“你是个好人”是想法。“他让我觉得很烦”是感受,“我觉得他好啰嗦”是想法。真是很难区分,至少自己出口时,是很难判断哪个是感受,哪个是想法的。

    另外,关于“说出自己的感受,可能让人觉得是示弱”想法。作者指出,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示弱并不是没有勇气,而是一种沟通的策略。由于你主动的谈感受,以一种圆润的姿态去回应对方,让对方认为示弱了,对方的锋芒也会被你的柔软所触动,从而有所收敛。这就是非暴力带来的对你的有益收获。

    很多人,在沟通的过程中,总是会被对方的表现和不当表达影响了自己的情绪,进而忘记了自己沟通的目的,使用了“暴力”沟通,从而未利己也未利人,值得吗?身边,包括自己,经常发生!要想提升自己的非暴力沟通能力,必须得了解感受的根源。

    作者总结我们听到不中听的话时的四种选择:责备自己、指责对方、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而当我们通过批评的方式去表达我们的需求和愿望时,我们得到的可能也会是相应的指责。当我们谈论需要时,而不是指责对方,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因此,指责和报怨不能解决问题本身。

    对于自己感受的认知,往往有两种常见的反应:

    第一:感受→自己的愿望没有被满足→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愿望→他人很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第二:感受→他人的行为→把自己的不愉快归咎于对方,利用对方的愧疚心理→得到他人的回应。

    而第一种会是持续和稳定的。

    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情感的奴隶”:我们需要为他人负责,让他人快乐是我们的义务。

    第二个阶段是“面目可憎”:为他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去迎合他人,会让我们觉得很憋屈、很恼怒,因而我们不再愿意为他人负责,但是我们还心存疑虑,所以态度变得生硬。

    第三个阶段是“生活的主人”:我们开始认为帮助别人是一种自由的、快乐的行为。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是我们不能对他人负责。

    现实当中,很多人在付出或者帮助他人时总是想着回报,而当付出得不到回报,或者付出与自己的期望不成正比时,就会感到不开心,就会自责并减少付出,不去帮助他人。这种带着目的的付出很辛苦、很心累。有一个朋友,个人能力很强,但就是不愿意主动帮助别人,工作做事很有保留。当有晋升机会时,他便异常积极的去表现,由于内心对目的的极度渴求,往往内在压力影响了发挥,结果并不十分理想,于是自暴自弃,一蹶不振,工作又回到不主动,甚至是推脱,以至于现在还一如平平。当我们有想法或者别人有需要时,主动积极,用心的专注于帮助或解决问题本身,至少体现自己的存在和温热,别老想着灿烂!


    《非暴力沟通》Day2

    №7 表达自己的感受(一)

    今日导读

    在昨天的内容中,作者为我们总结了四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并提到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感受”。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生而为人,我们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有着自己的感受,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好像越来越不愿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被很多条条框框所束缚,习惯了服从权威和现实,而非聆听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

    隐藏自己的感受,绝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往往和人们的成长经历、教育环境密切相关。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小朋友们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里有其他小朋友来做客,看中了自己的玩具,父母会怎么做?

    情况大致可分以下三种:

    一是,把玩具送给这个小朋友;

    二是,让小朋友玩会玩具,但不给他;

    三是,征求自己孩子的意见。

    我无法预估出父母们会怎么选择。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选择第三种做法的父母所培养出来的孩子更善于、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会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让别人猜。社会的节奏很快,人们都在匆匆忙忙地前行,打理自己的生活,的确没有很多时间去细细顾及你的感受。所以更多的时候,要学会清楚、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喜欢、讨厌、兴奋、郁闷、渴望、感动……

    将感受憋在心里的人常常会陷入一个死循环:不会表达感受——觉得人们冷漠——更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觉得人们越来越冷漠……其实未必是大家冷漠,或许只是自己过于苛求。把感受说出来,沟通将变得更容易,只有你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别人才会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8 表达自己的感受(二)

    在说出自己的感受之前,我们先要学会区分“感受”和“想法”。“非暴力沟通”鼓励人们说出自己的感受,但是作者马歇尔却发现,受到压抑的人们往往无法区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想要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却发现了更大的问题——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感受。以下表格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感受与想法的区别。

    根据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当我们真正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时,我们会使用表示心情的词汇。当我们说“我觉得”的时候,我们常常只是在表达想法。

    有的人认为,说出自己的感受,可能意味着示弱。而“坚强”的人应该硬扛。但是,作者告诉我们: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示弱并不是没有勇气,而是一种沟通的策略。当双方都剑拔弩张的时候,一方收起锋芒,以一种圆润的姿态去回应对方,这个时候,对方的锋芒也会被你的柔软所触动,从而有所收敛。

    在人与人的沟通中,适当的示弱,能够达到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效果。举个例子,家长让孩子每天练三个小时的钢琴,孩子练久了很容易觉得烦躁,开始发脾气。这个时候,如果家长使用自己的权威去压制孩子,很可能就会造成家长和孩子的冲突。相反,如果家长说:“今天妈妈心情不太好,你能不能让妈妈听听你弹的曲子,你弹的曲子特别好听。”这样的效果就不一样了,孩子可能就会欣然同意继续练习钢琴曲。

    №9 感受的根源(一)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产生了我们的感受。诚然,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对我们有一定的影响,但这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

    在这一章节中,作者马歇尔总结出了当我们听到不中听的话时的四种选择:责备自己;指责对方;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当我们通过批评的方式去表达我们的需求和愿望时,我们得到的可能也会是相应的指责。所以,当我们有需要或者愿望的时候,不妨坦诚地说出来,而不是考虑别人有什么错,去批评别人。 “双方各有什么需要?”“为了满足这些需要,我们希望对方做什么?”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是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对于自己感受的认知,往往有两种常见的反应:

    感受→自己的愿望没有被满足→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愿望→他人很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感受→他人的行为→把自己的不愉快归咎于对方,利用对方的愧疚心理→得到他人的回应。

    举一个例子,父母对孩子说:“你整天都在打游戏,这让爸爸妈妈很难过。”显然,父母把自己的感受归咎到了孩子身上,孩子听了父母的话或许会克制自己不去打游戏。对于孩子而言,他不打游戏只是为了不让父母难过,但他自己并不明白父母这么说的原因。如果父母换一种说法:“爸爸妈妈希望你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你整天打游戏,对你的身体不好,这让爸爸妈妈很难过。”在这段话中,父母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感受,是来源于“希望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所以当他们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愿望时,孩子了解到少打游戏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那他更有可能做出一个积极的回应,并且这个回应会是稳定而且持续的。

    №10 感受的根源(二)

    我们常常弄不清感受与自身的关系。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使用“我感到……因为我……”的句式,帮助我们厘清感受与自身的关系。比如,公司新产品的销售额不佳,我感到很难过,因为我很重视公司的发展;她给我打了电话,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我很在乎我们之间的友谊;他采纳了我的建议,我感到很开心,因为我很看重公司的形象……

    事实上,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要。对于女性而言,尤其如此。人这一生最敢于“说”出自己“需要”的时期,大概是婴儿时期。虽然那个时候我们还不会说话,但是我们会用笑、哭、肢体动作等来表达我们饿了、我们高兴、我们想出去玩、我们想睡觉……等到慢慢长大以后,我们在各种社会规则的压抑下,反而变得胆怯了,在表达自己的需要时,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情感的奴隶”:我们需要为他人负责,让他人快乐是我们的义务。第二个阶段是“面目可憎”:为他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去迎合他人,会让我们觉得很憋屈、很恼怒,因而我们不再愿意为他人负责,但是我们还心存疑虑,所以态度变得生硬。第三个阶段是“生活的主人”:我们开始认为帮助别人是一种自由的、快乐的行为。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是我们不能对他人负责。

    思考与讨论:

    遇到他人的批评时,你一般会怎么反应?在日常关系中,你是否敢于说出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感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非暴力沟通》day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eoz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