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为什么会想研究“主动休息”这个话题?
是因为前几天,我在一个项目上,几乎连续八小时进行电话访谈以及记录,腰部旧伤复发,最近几天疼痛难忍、效率低下、压力重重。
这让我开始认真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
从前有位剑侠遇到了智者,剑侠问智者:“我还需要练习多久才得达到剑的最高境界?”智者搭:“还要20年”。剑侠又问:“那如果我每天不眠不休地苦练呢?”智者说:“那就要40年了”。“为什么我不眠不休地练习还得花更长时间?”“因为你失去了练剑的乐趣”
参考资料:万维钢精英日课解读《巅峰表现》
1.娱乐≠休息
这是因为脑力劳动者最需要花费,也是最需要从休息中恢复的两个资源,是“意志力”和“注意力”。现在很多心理学实验都认为这是两个有限的资源,最好用在刀刃上。
所以休息的目的就是让注意力和意志力回血。但是上网——阅读会消耗注意力;决定是否点击,是否购买之类的各种决策会消耗意志力。
对高强度脑力劳动者来说,“上网休息一下”,拿手机找两个猫的可爱图片看看,简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可是现在我们知道凡是调动了注意力和意志力的行为就是消耗而不是休息。
说白了,就是我们常常把“娱乐”和“休息”给混为一谈。
但娱乐不是休息。
2.成长 = 压力 + 休息
《巅峰表现》的两位作者考察了长期保持状态、甚至40多岁了还保持了世界一流水平的运动员,也考察了从事创造性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发现他们的行为规律有共同之处。 一个关键,是节奏感。 总结成一个公式,就是:
成长 = 压力 + 休息
这里的压力并不一定是外界给你的,而是你自己为了提高水平,故意给自己施加的压力。说白了,这就好像是为了锻炼身体而故意对身体的某个区域进行的“打击”。
就好像举重一样,一次举的东西太重或者太轻、练习时间太长或者太短都不行。
这个公式说,合理分配压力和休息,你才能以最高效率、可持续地成长。如果压力太大而休息太少,你就会被击垮;如果压力不够而休息太多,你就会自满、达到一个平台不再进步。
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学会刻意练习,还要学会刻意休息(我想到了我的普拉提教练说的“用力地放松”)
《新闻周刊》专栏作家Alex在研究艾利克森的“刻意练习”概念时,曾指出,他忽略了关键的一点:刻意休息也很重要。那些表现优异的学生,每天要比表现普通的学生多睡一个小时,这一小时往往是在上午高强度的练习后作出的休息,然后下午在进行一轮高强度的训练。可见,刻意练习+刻意休息,才能保持高效稳定的表现。
3.专注,绝对单任务
有个医生叫鲍勃·克歇尔(Bob Kocher),是高手中的高手。作为哈佛医学院的医生之外,同时还是个创业者、投资人、总统医疗政策顾问、学者,以及,斯坦福大学教授。史托伯格和马格内斯就专门去采访了这位人称“鲍勃医生”的高手,想知道他高效率的秘密。
三个人一见面,两个作者就意识到关键所在了。“鲍勃医生”跟他们两个在一起的时候,就是百分之一百地跟他们两个在一起。他把自己刚才的工作完全放下,手机什么的全放在别的地方,不受任何打扰,完完全全在这里接受采访。两个作者说,鲍勃医生给我们的注意力,跟他给总统的注意力是一样的。
鲍勃医生的工作方法是绝对的单任务。他把事情分配到每个小时,每次只做一件事,这件事必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样不论是调研也好、做决策也好、跟家人相处也好,他总能从每一份文件、每一次互动中学习提高。
有一个概念叫知识复利” —— 可不是你只要工作就有复利。是你必须通过这个工作提高水平了,才能产生复利。以前人们讲“单任务”、“多任务”都是从工作效率角度讲,关注的是输出多少 —— 而如果你关注的是产生多少复利,就不但要单任务,而且还得像鲍勃医生这样全力投入。
具体如何做?
做到了专注,你要做的就是专注工作一段时间,然后休息一段时间。有多项研究调查了各个行业里精英人物的工作节奏,结果是大同小异。就好像学生上课一样,他们把工作和休息间隔开 ——
一个互联网公司的明星员工的工作方法是平均专注工作52分钟,然后休息放松17分钟;
一个肉类加工厂工人最佳工作时间段是工作51分钟,休息9分钟;
农业工人的工作节奏是75分钟 + 15分钟;
高级脑力劳动的节奏是50分钟 + 7分钟。
这些数据来自不同的研究,我从中并没看出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节奏有什么区别 —— 不过按咱们上一期的说法,脑力和体力本来就是消耗同一个意志力资源。
总结来说,专家的建议是把工作时间分成一个一个的区块,每个区块由50到90分钟的高强度、高注意力工作和7到20分钟的休息组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