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走到今天》?看到这本书的第一眼,就想回答作者提出的问题,我想一万个人会有一万个答案吧。打开目录,我以为拿错了书,原来世界精彩纷呈,我们已错过很多伟大的时刻,作者用六项伟大的发明创新,串起了一部浪漫而传奇的物质文明史。
Steven Johnson史蒂文·约翰逊,美国科普作家、媒体理论家、畅销书作家,曾著有《完美未来》《好创意从何而来》《发明空气》《鬼地图》和《所有坏事情对你来说都是好事情》。他创建了众多有影响力的网站,同时还是美国公共电视台和英国广播电台系列片《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主持人和联合制作人。
作者用 “蜂鸟效应”引出主题,比如,与花卉和昆虫看起来不在一个领域的蜂鸟,为了吸食花蜜,进化出了可以悬停于花朵边的飞行方式,这对于鸟类的身体结构来说,本来是几乎不可能的,这就是“蜂鸟效应”,指在一个领域内的一项创新或一连串创新,最终会引发表面看起来似乎完全属于另一截然不同的领域内的变革。作者通过玻璃、制冷、声音、清洁、时间和光这六项创新发明的发展历程,逐一向我们阐释了文明的变迁。
蜂鸟效应1、玻璃。我没有想到,世界上最早的玻璃,是天然的。大约2600万年前,在撒哈拉沙漠的东部边缘,突然出现了一次超过1000度的高温,这使得一大片沙子(二氧化硅颗粒)融化,等到它们冷却后,玻璃就诞生了。
然而它们就这样在沙漠中静静躺着,直到很久以后——距今约10000年前,路过此地的人才把天然玻璃捡回去。
后来随着人工玻璃制造技术的出现,才逐渐分化出镜片、镜子、以及玻璃纤维这三种进化方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1887年,查尔斯·弗农·波伊斯拉出了近90英尺的玻璃线,他发现了玻璃纤维竟意外得坚固,比之同规格的钢绳也毫不逊色。如今玻璃纤维作为坚固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住宅隔热设备、豪华游艇、防护帽及A380商用飞机等物品的制造上。现代人都得感谢他呢。
2、制冷。制冷的发展可以从天然冰块的贸易和人工制冷技术的发展两大方向来认识。
冰块贸易的兴起源于弗雷德里克·图德,他是一个家境殷实的波士顿人,在他17岁时,被父母要求陪伴身体不好的哥哥约翰去加勒比海,因为他们认为那里温暖的气候会对约翰的健康有所改善。不幸的是,加勒比海初夏炎热的气温反而令约翰病倒,患上了肺结核,六个月后便不治身亡。
这次的加勒比海之旅在图德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回到波士顿后就产生了将冰块从寒冷的北方运到西印度群岛去卖的想法,他直觉这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人工制冷是在1659年,为了验证空气的存在,英国科学家罗伯特·玻意耳将一只小鸟放在瓶子里,然后用真空泵抽出里面的空气。正如玻意耳所料,小鸟死了,但奇怪的是,它同时也被冻成了冰。
这给了戈里一定的启发,他在空余时间里制造了一台制冷机,他开始用自制的冰块给病人降温。
再后来就是由年轻的工程师威利斯·开利于1902年设计出来的空调,在往后的数十年里,与冰箱、速冻食品一起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人口的布局。
3,声音。 记录和还原声音,贝尔发明了电话,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而电话最重要的遗产,是成就了贝尔实验室,20世纪的几乎每项主要技术都源自于它,例如收音机、真空管、晶体管、电视机、太阳能电池、同轴电缆、激光束、微处理器、电脑、手机、光纤……所有这些现代生活的基本工具,都来源于贝尔实验室的初创思维。
4,清洁。作者讲,早期的时候,水是相当脏的,简直不能喝。1856年12月,埃利斯·切萨布鲁夫远渡重洋,从芝加哥前往欧洲大陆,学习下水道技术,他们将清理城市和对抗疾病联系了起来。但是切萨布鲁夫的下水道系统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下水道污物的排放问题。这些脏东西顺着下水管道流向的终点,不是别处,而正是人们饮用水的水源。
作者讲,直到1908年,约翰·李尔在经过大量实验后,将他认为剂量适当的次氯酸钙投入泽西城的公共水库。这是历史上对城市供水的首次大规模氯化,李尔没有事先获得政府部门的许可,也没有通知普通居民,本着对自己研究成果坚定的信心和为了公共卫生事业竭尽全力的意志,几乎在绝密状态下实施了这一行动。
三个月后,他接受传唤在法庭上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检察官甚至指控他为了通过氯创新寻求巨额的经济回报。直到1908年,约翰·李尔在经过大量实验后,将他认为剂量适当的次氯酸钙投入泽西城的公共水库。这是历史上对城市供水的首次大规模氯化,李尔没有事先获得政府部门的许可,也没有通知普通居民,本着对自己研究成果坚定的信心和为了公共卫生事业竭尽全力的意志,几乎在绝密状态下实施了这一行动。
三个月后,他接受传唤在法庭上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检察官甚至指控他为了通过氯创新寻求巨额的经济回报。
对于在泽西城首创的这项氯化技术,李尔并没有申请专利,任何自来水公司只要想为自己的客户提供“纯净而卫生”的饮用水,都可以免费采用李尔的创意。因为不受专利权的限制,也无须支付任何许可费,各市当局很快采纳了氯化法作为一种标准惯例,先是在整个美国,继而在全世界推广开来。
5,时间。时间是怎么确定的呢?作者讲,直到哥伦布引发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在海上航行要确定所在经度需要用到两个钟表,人们才在如何计时这件事情上引发了观察和思考,伽利略在儿子的帮助下,起草了第一个摆钟的设计方案。到了下一个世纪末,摆钟在欧洲已成为随处可见的事物。
但是,太大了,怎么才能让更多的人拥有,且便携呢?作者讲,在19世纪60年代初,阿伦·丹尼森想出抛弃传统怀表的珠宝饰品的主意,制造出更便宜的手表。到1878年,一块无配饰的丹尼森手表仅售3.5美元,它成为了面向大众市场的计时工具,而不仅仅是有钱人的奢侈品。
再往后,有了时间制度、年代测定和哲学命题,就是反其道而行的,“今日永存基金会”设计建造的万年钟,万年钟每年走一次,世纪的指针每一百年前进一格,千禧年到来的时候,布谷鸟会出来报时。大家想一下,一万年以后会怎样呢?
6,光。作者讲,人造光的出现极大改变了人类的夜晚和整体生活习惯,自从10万年前人类学会了如何控制火,这一最初的技术就已诞生。
巴比伦人和罗马人曾经发明了油灯,而在后来近2000年的时间里,直到工业革命的曙光出现,蜡烛一直是室内照明的主要工具。
真正的革新,在于电灯泡的出现。作者讲,当时研究灯泡的人有很多,而爱迪生的成功不仅在于他强大的公关能力和对细节精益求精的追求,更在于他对灯泡实用性的落实。造出灯泡两年后,爱迪生的公司已经开始为曼哈顿下城区整个珍珠街供电,点亮了整个街区。
再后来有了闪光摄影术和激光,比如我们经常使用的条形码,它带来的高效率让连锁商店能够毫无压力地快速发展为超级商场。
作者讲,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信息时代,我们走过了漫长而传奇的一程,新的技术、新的发明、新的科学和人文思想、艺术浪潮都不免激起我们涌动的热血。
真是,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樊登读书会的思维导图这本书我细读了两遍,如何走到今天,真是充满焦虑和痛苦,当然也有千回百转的故事。个体于人类而言,何其渺小,但又不可或缺啊…………
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我想,每个人的路是不同的,但只要方向正确,总会走向更美好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