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

作者: 北门清 | 来源:发表于2019-05-04 22:11 被阅读0次

    听说最近长安油菜花开的正好,放假去了塬上,太阳暖暖的照在身上,浑身慵懒。顺着公路盘旋着盘旋的上到塬顶,大片大片的油菜花,黄金一片。远处不时有丛丛桃林,粉色的桃花一片片,像极了天边的彩云。春风拂面,欣赏着自然的风景,迷失在这关中的塬上。

    如画的景中,一晃半日过去。肚子提意见,感到饥饿,到附近炮里村里看看有无吃的。远远望去村子里保留的古建不少。老远就看到村口有家水盆美食的招牌。水盆羊肉在关中的农村非常普遍,乡村美食,一碟腌萝卜,两盘泡菜,一老碗的羊肉水盆,农家味道很醇,少了城里的调料味,多了几分乡村的自然味道。确实也饿了,胃口大开,转眼两个馍,一大碗汤,就这样下肚了。

    出了饭馆儿,沿着村子里面的小路慢慢的转转,不远有个高门楼吸引了我的目光。走近,才发现这是一个有年代的院子。典型的关中民居门头造型。门头中间有镶嵌的匾额,耕读传家   四个大字,字的中间黑漆已经脱落,只剩下字的边线,字迹遒劲。门框可以看出原先是黑漆,大多已剥落,露出木质纹理。岁月的侵蚀,也使它变得斑驳。但这四个字所代表的家风含义,早已深入每个人的心底。

    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不知道从何年何月开始,经过千年的流传,融入我们的生命中。民以食为天,日出而作,在日日辛苦中仅能够维持温饱和家族生存。日落而归,在漫漫的长夜里,并不在漆黑的夜中沉沉睡去,出门仰望星空,扪心自问,探索人生的意义,立于土崖之边,俯视大地,拷问人生将去何处?就在这一遍一遍的追问声中,产出各种的思想。

    在昏黄如豆的油灯下,打开纸卷书写下自家的对生命的探索笔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总结着生存与自然的法则,在昏黄的油灯下传承前人所思所想,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将家族的精神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忽然在脑中浮现出《白鹿原》的画面,朱先生拉着犁,带头把妹夫地里的罂粟一犁一犁的连根拔起。粮食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罂粟这是毒品,是毁坏我们民族根基的毒瘤,犁去罂粟,种下五谷,小麦,种的不仅仅是粮食,更是种下了家族赖以生存的根基。重新种下我中华文明的种子,叫它重新生根发芽。不为一丝一毫眼前的利益,而放弃家族传承的根基。

    进村里转转,才发现村里的老宅子不少。这村子原先应该是大村镇,处于交通要道,仔细的看看,好多大门上都有匾额。

    路的另一边就有,大门上写着    修齐治平  匾额左下角有落款儿,字迹模糊,无法分辨清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士人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境界。是家里基本的准则。胸怀天下,学习各种经史典籍,开拓眼界。以天下为己任。即便做不到平天下,也扶佐明君一展报国之志。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再不济退归林下,回归乡里,把自己家乃至自己家族治理好,乡梓和睦,子孝女贤。黄发垂髫,与自然和谐。若无此能力,退而求其次,亦可修身养性,言传身教,为儿女以身作则,教书育人,教化子弟,也是可以的。

    家风的传承就是在这朴素的生活理念中不断延续,就在这种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坚持着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在这种潜移默化中继承着我们的家风。

    溜达转到另外一条街,街道的尽头还保留着几间草房,看着还是刚刚翻修过的。在墙上,挂了牌子抗日老兵,心里还很纳闷儿,院子中坐着老者,八九十岁,精神还好。院中树影斑斑,老人在树下晒着太阳,和他的家人闲谈。才知道老人是抗日的老兵。曾经也是以身许国。有老话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说到抗日救国,民族存亡之际,置生死于不顾,随孙蔚茹部东渡黄河入中条山抗战,与日寇以命相搏。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一说起抗战,老人神情激荡声音随之激动,似乎又回到了血与火的战场,慷慨激昂。老陕冷娃,本色不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老人没啥文化,识字不多,但是这个道理还是懂的,朴素简单的信念,家人从小就给灌输。

    从村子里转出来,一抹夕阳挂在天边。在这小小的山村之中。一个个不起眼儿的匾额。不正是道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家风。耕读传家,修齐治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正是浓缩了我们民族的家风,我们,正是在这种家风下从小启蒙,从此刻到了我们的骨子里,渗入到我们的血液中,在心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etq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