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被罗振宇《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刷屏,正好自己近期也在做自媒体的实践和观察,以下是一些思考浅见。
1
自媒体时代,出名要趁早。
张爱玲有一句经典名言:
出名要趁早,来的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
这里不讨论这句话在当时是怎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就说里面的几个关键字“出名”“趁早”“个人”“时代”“破坏”。
昨天最有互联网影响力的一个人应该是逻辑思维的罗振宇。第4年搞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他是自媒体的先行者,如果追溯一下,他是新闻学的博士、央视前制片人,2012年移动互联网刚刚开始起步时期,即开始进行逻辑思维内容制作,以及知识IP个人形象设定。我对他最深的映像,其实不是逻辑思维视频里面的知识布道者的罗振宇,而是在《十三邀》里和许知远对话的知识商人:
社会的进步是以死人的方式来实现的,觉得信息负载过重的这一代人你会死的,你死了就没有这个抱怨了,这种叽叽喳喳就结束了,你就变成一曲挽歌就完了,我为什么陪着你去唱挽歌呢?我一定要陪着00后去玩手机,难道我要陪着你唱挽歌吗?
很多人说情怀。我一个买卖人,对得起买我东西的人,这就是情怀。
在这一期的访谈里面,我明显的感受到一种对时代大潮感知后的急切,在浸淫传统媒体多年,在长期体制管理与个人理念的冲突中,他嗅到了新的可能,所以毅然的跳出来开始做个人内容和自我发展。
而与之相对的,是许知远一直无法理解的表情,那种困惑感,那种游走在文化人精神世界边缘,又还未探知新时代的迷茫。他曾在北京开了自己的实体书店,以对抗传统书店的落寞。
我无意批判这两种人,想表达的是在时代的洪流中,有人固守,有人奔跑,而你应该去问一下那个奔跑的人看到了什么。
随之而来的,是知识付费APP《得到》、《混沌大学》,是微博里面通过分销模式井喷的课程和付费学堂。
在这场知识的盛宴里面,有平台、有讲师、有内容、有销售、有客户,一条产业链快速的建立起来,一个个知识大佬圈也快速形成,即是壁垒,也是资源。你发现是否已经为时已晚?实际上永远不晚。
2
你贩卖的是价值还是焦虑,最后都会被时间验证。
教育和商业不同。
昨天罗胖的演讲,最后讲到的其实是两个核心“长期学习”“时间复利”,这两个词正是自己这些时间一直在思考的东西。我尝试分析为什么今年基调会变成这样。在整个演讲中,强调的还有17年,以及最终《变量》要做30年这些背后是什么。
最终我只能从商业的视角来看这个问题:一个是用户的黏性和续费率,一个是对规模的追求。之前有个说法是:很多用户买了课程,其实真正完整学下来的比例并不高。这种冲动和焦虑心态下促成的购买,其实在一段时间的理性和实践证明你并不会真正去学习以后,下一次用户是会变得比较理性的。
知识焦虑在经过一两年的贩卖后,其实已经逐步失效。但是成长的诉求仍然在,而成长必然是一个长周期、高强度付出的事情。所以,我们可以看今年对周期的强调,以及对知识情怀的贩卖。
那么,逻辑思维到底是在做教育,还是在做知识的商业化?
在我看来,如果要说我两个都要做,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教育是有阶梯性和层次的,从当前得到的内容来看,并没有这种层次的划分。同时,深度知识的获取,需要投入大量的训练和反人性的思考。
在得到这种商业应用里面,基本上很难达到用户的培养和平衡。一方面是产品本身的定位问题,另外一方面,一个真正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很难通过电子录音的课程来传递,除非投入人力去重度运营。但是在逻辑思维里面的付费用户,又有多少能去自虐,去成长呢?在商业成本上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量。规模化和精细化本来就是两个无法兼得的点。
作为被动参与者的我们,在这种变化之下,如何看待这种情怀式的讲述,以及嘴巴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的知识付费现状?我2019年立了一个Flag,就是不为这种快餐式的知识付费剁手,理性分析自己的诉求和长期成长点。做一个知识轨道的建设者,而不是被牵引的乘客。
3
最厉害的自媒体个人,自己就是平台。
最近的观察里面,还看到另外一种模式。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是万能的大熊搞的大熊会。
这个组织非常有意思,大熊本人是做营销咨询服务的,并且在2011年就开始在微博上持续写文章,并为各种服务做营销推广,然后建立了大熊会。里面大部分人在做微博互相推广和大量内容平台的内容制造和输出。
如果好好观察,其实你会发现,这简直就是一个业务分发平台。大量的媒体平台需要写手、需要源源不断的制造文字、图片、视频。甚至不需要原创,只需要把内容简单加工,搬运一下,也可以作为内容创作的个体在各个平台上获得粉丝、点击和IP塑造。
几个月前,我一直好奇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人在写作。在大熊会里找到了答案,现在的内容制造,也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养号、写内容、积分、加权、点击付费、内容奖励等等,在这个生态里面,写作的人越来越像一个个低级衬衫的加工工人,而我们大多数读者,也参与其中,用点击和读八卦、读口水新闻的时间和注意力,为他们带来收益。
像大熊老师这种,自己本身已经成为一个平台,有自己的团队,能撬动上下游的资源,然后让一起玩的人各取所需。
类似的模式,好像公众号大V“黎贝卡的异想世界”也是这种,不过她对平台下游的粉丝还没有产生二次转化,未来有可能会出现类似的玩法。
4
在这样的时代里,每个人都是参与者,但是每个人又有不同的位置。
在我发现内容工厂模式的时候,我问自己,是不是也去尝试一下这种内容的制造,甚至可以用机器化的手段去批量创作内容,去做变现?
后来我又问自己:如果你所做的,就是写这些图文消息,然后取个夸张的题目博人眼球,赚点击,那明年今日,会有精进么?
大熊老师在《格局逆袭》里,举了两个同学做淘宝的例子,让我感慨良多。那些看似辉煌的成绩,是需要有长期的积累去兜底,不论是你个人的知识还是人品,不论是卖知识还是做教育。只有经过时间的考验,才能说你做好了,做到位了。
去做这个时代的主动参与者,用正确的方法在正确的方向上,一步一步,完成个体的塑造和转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