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第二课《找春天》,决定带领学生到校园里找春天。之所以选择在校园里找,一是因为我们学校本身就是花园式的校园,绿化面积很大,适合学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二是由教室到大自然,这样方便发现与书写的转换,有效利用时间。
在出发之前,我再一次引导学生用什么来感知春天的到来。可以用眼看,用耳听,用鼻子闻,用手触摸等。这样有了方法的指导,相信学生会更专注于观察。
当我宣布整队出发时,学生个个喜笑颜开,迫不及待。忍不住要把那份兴奋表现出来。
我们就这样,说着、笑着,奔向了校园。我们首先来到了四栋教学楼后面。孩子们一下子就看到了地上一大片的青草。“老师,你看,多么绿的小草呀!”有同学拔了几根,“嫩嫩的,柔柔的。”“还有青青的味道。”“老师,真有点像春天的眉毛哩。”学生很自然地就把大自然地景物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了,那种理解就很直观形象了。“老师,看这里有几朵黄色的、紫色的小花。”“老师,你看那些树叶就是刚长出来的,他不是嫩绿的,而是嫩红色的。”“这是你的新发现哟!”我夸奖道。“啊——”我以为发生了什么事,原来是他们发现了一条蚯蚓。这几天天气变暖,又下了雨,连蚯蚓也钻出来了。孩子们对这一发现无比的激动。
后来,我们还看见了杜娟花,还听到了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
自始自终,孩子们都是兴奋的,都是专注的。那份好奇与探索的状态,真的很让人振奋。
回到教室,我让他们把找到的春天的模样,写绘下来。孩子们却异常的安静,因为他们都专注于手中的笔了,也许有太多的话要说了。我看到有孩子写了有两三页了。真可谓是真实的情境,给了他们无限的灵感。刚学的课文,那种语言形式和内容很自然会内化到学生心里,然后很自然地运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