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备课组活动听了一节青年教师的公开课——陆游的《书愤》。执教的黄老师仅工作一年,上课时声音悦耳动听,语言流畅,思路清晰,很有想法。整节课围绕单元提示上“咏吟诗韵、知人论世”设定了指导学生诵读、把握诗人情感两个方面的教学任务,看得出做了精心的准备。
听课时就在想,如果是我设计这个环节该怎么做?发现常常听课的好处:学习别人的长处,反思自己的不足。这节课的优点有:
一、重视诵读。
黄老师一开始带着男女生各四人分别诵读,划分了重音和节奏,这点设计的挺好,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和老师一起吟诵,成为这节课的一个亮点。
二、设计巧妙
首先预习作业设计得好。接下来到知人论世的板块,得知黄老师提前已经安排了预习作业:让学生搜集了有关陆游的资料,做成时间轴。这个预习设计挺好,可以让学生更充分的了解陆游。
其次分析诗歌围绕“愤”展开。通过知人论事,了解了陆游的生平,接下来黄老师通过题目上的“愤”来梳理作者的情感,解释题目上的“愤”有不满、不平之意,思考诗歌中含了哪几种愤?这个设计也很巧妙。
三、拓展的角度好。
学生通过讨论,有几个主动发言,基本上都能找出来后面两联的情感。最后老师做了总结,补充了和作者有相似经历的岳飞的事迹,说明时代之痛,最后拓展陆游的另一首诗歌结束。
个人认为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敢于放手,相信学生。
在作者时间轴展示环节,应让学生展示。不应直接把自己归好类的通过幻灯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记。因为是让学生提前准备的,应相信学生,给他们展示的机会。故此处应该放手,发动学生,让学生参与其中,老师再进行补充。
分析情感时也应放手。后面的设计可以稍作改进,本诗并不难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应该能大致理解,所以可以让学生对诗歌内容质疑,了解他哪里不懂,然后再围绕“愤”分析,应该是把问题放手交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分析不当的地方,老师再进行补充。
二、当讲则讲,讲究方法
黄老师带着学生自己梳理了前两联,再让学生讨论后面两联的含义和情感,此时感觉老师讲得有点多了。而对于学生不太理解的虚实结合、用典、对比手法要进行点拨引导,理解用意。比如对诸葛亮的典故分析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举周瑜的典故,达到知识的迁移。也即我们常说的学生会的地方不教,不会的地方要想办法教。
因为前面老师的分析占用的时间有点久,最后的拓展有点仓促。整体感觉这节课老师应该放手,引导学生多想,多读,拓展时再补充辛弃疾、陈与义等几个南宋时期的诗人及其代表诗句,窥一斑而知全豹,达到对“知人论世”方法的总结和运用。
在办公室已评课,已把自己的想法和黄老师交流过了。我们往往能发现别人的不足,却很少反思自己,假使轮到自己上这一课也不一定赶上黄老师的效果,常学习常反思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