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出生长大在陕西安康,位于汉江畔。做过记者,一直从事作家和媒体工作,对于家乡天然的关注,对母亲河的探寻和思考结合他的专业调查采访水平,成就这本河流的历史。风格类似《重走》,文笔流畅,对水库移民、船夫等各类人物的采访非常有调查记者的风格,理智冷静,将汉水带给这些漂浮之人的欢乐与哀愁娓娓道来。
书中有大量数据,也有各种历史追溯和现实分析,像罗新老师说的,具有史料价值。罗新老师曾经在汉水边求学,将汉水当做母亲河。同样的情感让他欣然作序推荐。对我个人来说,感觉关于汉水的历史相关背景太薄弱,更侧重现状调查,照比《重走》那种历史和现实巧妙融合的信息量巨大的书,感觉不过瘾。各种人物采访很精彩,太多数据有点像科技论文略显枯燥。同意罗新老师观点,内容详实,具有史料价值。
1.南水北调。汉水早年航运发达,后来衰落,反而保留住了气质宁静、水质清澈。南北北调工程启动后,汉水被选中作为主要水源。北京70%的水,天津100%的水都来自汉水。凉水河,潮白河里流淌着汉水。
2.水库移民。作者调查了丹江口水库等库区移民,这部分内容最精彩。有的渔民在船上生活半辈子,迁移到陆地没有谋生技能,也失去了家的依靠。异地安置有各种问题,既有物质条件如房屋建筑质量差,位子偏僻,耕地少土质差等问题,也有和当地原居民的矛盾冲突问题,还有生活习惯环境不适应,故土难离的思想情绪。很多移民居住区人迹寥寥,大部分居民重返故土,只不过靠汉水吃水成为回忆,他们各种打零工,换工作,为生活而奔波。很多人生活水平降低,难免更怀念从前。少有移民安置区发展红红火火。
政策层面,作者写的很克制,但是字里行间能看到移民政策的不透明,安置补贴被克扣,各种虚假承诺等,无论是为南水北调大工程还是地方为了开发旅游,缓解用水紧张,这些水库移民都是被牺牲的代价。
作为一个水库移民的后代,这部分内容我深有感触。我的家乡是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母亲河太子河绕村流过。春天采映山红和山野菜,夏天河里洗澡摸鱼,秋天采蘑菇,冬天滑冰,童年记忆里,一年四季过着欢乐又丰富的生活。初中时,家乡修水库,几个村子搬迁。我家后来搬到县城,照比书中跨省和跨市的搬迁已经算不上多遥远,但是回想起来当年可亲可爱的小山村永远沉在水下,回不去的故乡,挥不散的乡愁仍萦绕心头。
3.黄金水道。这部分内容很专业,介绍各种船和器具,船长,船员,纤夫等的采访,回忆当年的航运生活。汉水曾经也是从陕西汉中到湖北武汉一路水运畅通,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后来随着沿途修各种水库,发电站,水被一层一层截流,升船机可以解决航线落差,但是也有各种不方便,造成时间长,花费多,汉水航运逐渐分段执行,后来逐渐衰落。沿线靠水运生活的人们,追忆往昔,也在努力为眼前的生活奔忙。时代的需求变化,不会为个人的喜怒哀乐停留一秒。
4.鱼类和环保。作者沿途调查并引用了大量数据,说明汉水水质变差,各种截流和修水电站,影响鱼类回游繁殖,鱼的种类和数量都在减少。还有各种工厂污水排放问题,汉水的治理也困难重重。
读完本书,对汉水沿岸产生了兴趣,有机会想去汉中,安康,襄阳等汉水边走一走,亲身感受汉水的清澈宁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