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将近两个小时的欧丽娟老师的《中国文学史》,然后在评论区看到这样一段话:
“你明明有很真挚的感情,非常悲哀的深刻的痛苦,在你写过了文字之后,事过境迁你再回头看就会觉得很肤浅,那是因为你的文字没有办法符合这一点,所以无论如何其语浅薄,就会使这个文类减损它的价值。”
然后就更明白了自己某段成长经历的感受,中学的时候写过很多伤感或者激励自己的文字,当时看来它就好像心中的标杆或者治愈的良药,直到那些笔记的封面都蒙上灰尘的时候,我偶尔再翻开,就会觉得当初的文字那么幼稚。
就在之前我一直以为是经年累月的经历让我成长了,所以觉得青春期那些细微的疼痛就是在矫情,可是那也是那个时期所亲身经历的感受。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有言“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每每读时,都会被感动。
写在文字上的东西不会因为时间的过去而轻易褪色,大概是我当时的文字太过浅薄,所以数年后,自己都嫌弃当时的自己。

世界上很多深沉的痛苦不足为外人道也,有时候不敢轻易写某些东西,就怕自己拙劣的文笔玷污了自己心中神圣的东西。
不过写作这件事,是为了更加了解自己的思绪,写的清楚才能想的明白,不断输入输出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