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和我哥哥最喜欢看的半月刊就是《故事会》。
那会,一本这样的小刊物在县城里卖也得五块钱。家里条件一般般,爸妈也没给我们零花钱。
可我哥,打小就爱在奶奶那里卖乖,老人家偏心,总会偷偷给他塞点自己的贴己钱。
于是,我哥就成为赞助我看小书的“金主”。可我每次得给他当跑腿,把最新的故事会买回来。
这还不止,好不容易拿到崭新的小故事书,我总想第一个当他的读者,因为第一个看,才显得自己与众不同,聪颖过人。
可不行,我必须等他把书看完了,我才能舔着脸让他把书借我看,或者他觉得看的差不多,封面和内页都被他“蹂躏”得差不多,才记得把书扔给我。
《故事会》里面的故事类型多样,而且短小精悍,情节扣人心弦。
有一个小故事,情节大概是这样:乡下发洪水,很多村民被困,房屋被淹,抗洪救灾人民子弟兵好不容易进入洪涝区,远远看到一小朋友在洪水当中还未被冲走。最后,子弟兵靠近一看,原是他的母亲冒死托起孩子,临死之前,母亲还一直保持着托举的手势。
为了这个故事,我整整哭了一夜。那好几天,我看到我妈,总会泪眼婆娑,跟妈妈哭着哭诉:“妈妈,你太伟大了”。
我们的那一代,世界的认知,情感的建立,或许就是在这样一个个小故事背后的哲理中慢慢丰盈。
后面还有《读者》《意林》等等,等待纸质出刊的时候,让人觉得所有所思。
一个悬疑故事,总也惊呼太惊奇;
一个谜语,让人牵肠挂肚求所解;
一个脑筋急转弯,足以向同桌炫耀自己。
现在,知识获取的成本越来越低,人们也不愿经历漫长的等待。
我们的少年时代,选择太少,但因为珍贵,所以珍惜。
以往的作品,总会用一句简单的结尾让你思考。现在的网文,大家都太匆忙,恨不得把道理直接拍你脸上,希望你3分钟收获10个实用技巧。
标题党,提纲党,实战党,不都是焦躁的我们在对抗这个时代的兴奋剂。
可不妨等一等。比较再多的技巧,不经实践和思考,无法成为我们自己的阅历。
我们能否慢一些,好好读书,
我们能否停一下,好好思考。
网友评论